圖:MicroNeuro柔性微創腦手術機器人,融入瞭人工智能技術,已在香港完成瞭國際首例人體實驗。\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美國高盛研究指出,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慧系統能夠創造出無異於人類產出的內容,而這項技術的普及將會急速提高生產力,也可能為勞動力市場帶來“重大顛覆”,預計全球三億個就業職位面臨被取代的風險。研究又指出,香港將成為全球最受影響地區之一。

  互動的職業和需做決策的崗位,一定不會被AI取代。

  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執行副主任劉宏斌教授認為,像醫療、金融、法律等香港目前的龍頭產業,在短時間內仍然較難被取代,但各行業可以運用AI去輔助運作,例如枯燥重復的工作便可以交給AI。

  高盛的報告指出,在美國,律師和行政人員在AI自動化浪潮下,恐會變成“冗員重災區”,均屬最容易受到取締的高危工種。寫字樓辦公室和行政支援部門中,可以自動化的任務比例最高,達46%;其次是法律工作,機器可代勞的職能占44%;建築和工程中的可自動化作業有37%;生命、物理和社會科學領域以36%緊隨其後;商業和金融業務則以35%位居前五。勞動力要求較高的藍領崗位則仍相對吃香。

  但劉宏斌認為,AI對各行業的影響程度不同,工作性質涉及到情感和人際互動不會被AI取代。“就像記者采訪一樣,我覺得這樣互動的職業是不會被AI取代的。另外,需要做出決策的崗位一定不會被取代。”

  以香港幾個龍頭產業為例,醫療方面,他指AI可以輔助醫生診斷、治療和進行手術,但無法替代醫生的全面判斷與綜合能力。劉宏斌於近日攜手香港中文大學神經外科共同研發MicroNeuro柔性微創腦手術機器人,並在香港完成瞭國際首例微創腦室手術人體實驗,該機器人便融入瞭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瞭隻需通過微小的傷口,並在機器人和增強現實(AR)輔助下便能完成手術的目標,還能將手術風險大大降低。

  “傳統手術模式需要醫生用手術工具在腦顱處制造切口,但現在隻需在腦顱處開鑿不大於五毫米的小孔,就能進行手術,讓醫療手術進一步朝微創化發展。”劉宏斌指出,在未來,智能微創手術必將是醫療界的大勢所趨。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情商和人際交往能力,增加競爭力。

  在教育方面,我認為更要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批判思維,即不是死記硬背的那種;以及要提高情商和人際交往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未來職場更具競爭力。

  不過,因為醫療實踐不僅涉及醫學知識,還包括人際交往、倫理判斷和專業直覺等無法量化的因素,劉宏斌預計,“未來醫療領域將會是AI與醫生協同作戰。”

  至於法律、金融方面,劉宏斌相信在復雜情境下的決策以及人際互動等方面,專業人士的角色依然不可或缺,但AI技術會讓他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AI的發展會推動社會培養符合AI世代需求的人才,人力資源需從一些簡單重復的工種中解放出來。 在教育方面,我認為更要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批判思維,即不是死記硬背的那種;以及要提高情商和人際交往能力,這樣才可令學生在未來職場更具競爭力。”劉宏斌說。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