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泥人张工作室工艺美术师宋晓梅,全神贯注绘制关公泥塑。\大公报记者林少权摄
将泥巴变为栩栩如生的塑像,又靠神态、细节突出人物特征,天津的非遗工艺“泥人张”彩塑,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靠的就是精细二字。“泥人张”表演艺术家宋晓梅近日来香港,在家乡市集嘉年华,示范表演“泥人张”工艺,她说每个彩塑,由泥塑造型到最终完成,需时起码一个月,讲究创作者的敏锐感知力,精准抓住人物的表情、神韵,刻画出来。
这几天在家乡市集,宋晓梅感叹“香港市民特别热情,让我看到了非遗文化在香港的活力和走向世界的可能性!”\大公报记者 王亚毛
“泥人张”彩塑诞生于清代道光年间,每个作品须经过泥塑制造、阴干烧製、打磨、彩绘上色共四道工序。
“一定要用天津郊区地下1.5米左右的胶泥,含沙量低,不易开裂。再经过晾干、砸碎为粉末、过筛,再变泥浆捶打后加入棉絮,令泥变得有韧性。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窖藏,才能开始泥塑制作的步骤。”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工艺美术师宋晓梅昨日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说。
宋晓梅对泥塑、彩塑一直很感兴趣,大学本科就选择了相关专业。她对每个作品,都会由挖泥开始全程参与,每次将一堆泥巴变成塑像,经过反复刻画加上彩绘,表达出栩栩如生的人物神韵,都会感到十分神奇,日子久了,她在日常生活中,习惯观察别人的神态与表情。
“神韵独特 眼睛能说话”
“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神韵,要做到眼睛好像能说话,就极其考验创作者是否有敏锐的观察力、感知力。一个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神情和动作,但能否将所有样子合在一起,从而突出这个人独有的性格特征,甚至让人感受到他的人生故事,才是最重要。”
在家乡市集上,天津摊位展示的“泥人张”彩塑作品,有《招财进宝》、《莲年有余》和《武财神─关公》,宋晓梅特意将关公作品最后的彩绘部分,留在昨日的非遗表演时完成。围观的市民对这项非遗技艺很好奇,“真的很细致,尤其关公的眉眼、还有手执大刀的气势,全部表现出来了!”
见到香港市民对“泥人张”作品热情询问,让她看到了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活力与可能性,令她对文化传承更有动力,“希望更多年轻一代对传统手艺感兴趣,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