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调查机构希望年轻人能明白网络欺凌造成的伤害。
疫情期间网络社交盛行,影响延续至疫后,有社会机构向全港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逾半受访者曾作出网络欺凌行为,两成是网络欺凌受害人,当中有四成因此产生轻生念头。机构建议青少年受欺凌应寻求他人支援协助,学校应加强防网络欺凌教育。/大公报记者 莫思年
不少青少年在疫情时长期社交距离措施下,习惯网络社交,因而增加网络欺凌机会。香港路德会社会服务处辖下生命教育工作小组于2024年1月以问卷形式,向全港中学生进行“中学生于网络欺凌中不同角色的探究”问卷调查,收回777份有效问卷。
问卷列举14项网络欺凌行为,如“上传会令当事人觉得尴尬的相片”、“以文字、相片或短片模仿他人外表及行为”等,各行为平均约52.3%同意属欺凌行为,平均却有36.27%受访者不同意。路德会皇后山综合服务中心单位主管叶文龙分析结果指青少年对欺凌行为定义存分歧之余,有一定比例缺乏对于网络欺凌的认知,忽视这些行为的后果和伤害。
调查便显示53.1%受访者曾对朋友或同学做过最少一项网络欺凌行为,有20.85%受访者表示曾被网络欺凌,相关反应包括愤怒(49.39%)、焦虑(48.15%)及自卑(46.3%)。
逾四成怕事不敢求助
逾四成受害者因怕寻求协助会把事情“愈搞愈大”,亦有逾四成怕别人不相信自己、找不到合适的求助对象,又担忧被进一步欺凌及报复,其中更有40.74%曾产生自杀念头。
16岁的Apple(化名)就读中四,她曾在学校讨论区被人匿名恶意攻击,亦曾收过捏造事实的匿名短讯,她很害怕朋友会误信流言而跟她绝交,她直言当时感到自己“好冇用”而有轻生念头,她表示身边没有相熟社工而有求助困难,亦忧虑父母会因担心她再受欺凌而不让她上网,故没寻求父母协助。
生命教育工作小组指出,青少年受欺凌,可找较有效的第三方,如家长、老师、学校、社工及警方等。另外,小组亦建议如察觉有朋友疑被网络欺凌,可主动作出情绪支援以及关怀。
此外,小组建议父母可定期关心子女,留意其会否有异常失落或担忧。学校亦可加强与社福机构协作,进行有关网络欺凌的教育,让同学及早认识相关行为严重性及处理方法。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