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唐英年认为,政府推行垃圾收费时,需要审视香港的整体经济和社会环境,李慧琼则担心如果8月推行计划,会引起混乱。\大公报记者蔡文豪摄;右图:市民对垃圾收费的实施细节仍然感到混乱,希望政府审慎考虑。\大公报记者郑雷摄

  垃圾收费关乎香港千家万户,连月来市民议论纷纷,强烈关注。多位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昨日出席公开活动时表示,现时推行垃圾收费可能会造成扰民的情况,希望政府重新检视。他们提出处理垃圾的不同建议和看法,包括与大湾区城市合作,通过焚化炉以及垃圾发电等方式,处理都市废物。

  最早深度探讨垃圾收费问题的《大公报》,多月来全方位研究考察、采访报道,充分表达各阶层市民对垃圾收费的关注和疑虑。代表委员表示,十分留意《大公报》对垃圾收费的报道,包括记者深入体验、多方直击报道,分析问题,采集数据,广泛采访学者专家、深度对比不同国家经验等。他们赞扬大公报发挥智库型、倡议型媒体的角色,报道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大公报记者 吴俊宏

  唐英年:政策需要接地气

  全国政协常委唐英年昨日在会上发言时直指,对垃圾收费感到担忧,认为如果政府在8月推行政策,可能会造成扰民的情况。他举例,若需使用指定垃圾袋,恐会造成一个塑料袋去装另一个塑料袋,变相更加不环保。唐英年认为,即使已经立法,但立法后也需要评估政策推行的成效和影响等,“评估到市民非常了解政策才推行。”他认为,务实的政府不能离地,政策需要接地气。

  有与会者在问答环节同样关注垃圾收费问题,询问政府应否延迟或取消垃圾收费。唐英年指出,非常支持环保事业,“作为地球的一分子要为环保出一分力”。但他认为,政府需要审视香港的整体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环保教育是否足够,可以令到全香港绝大部分的市民响应政策。他举例,《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可以迅速通过,原因是得到市民的支持,无论在宣传、教育、官员讲解方面都做得非常全面,市民得知特区政府有责任立法,必须立法,以及尽快立法,因此立法工作高效进行。而环保则是需要做到“源头减废、分类回收、循环再用、科学焚烧”,相信市民认同及支持这四个方面,但推行政策不应该造成扰民。

  李慧琼:实施细节仍混乱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慧琼表示,必须承认垃圾收费目前的实施细节仍然混乱,担心如果8月推行计划,会引起混乱,令更多市民抱怨和投诉;亦有商户担心营运成本上升,认为都需要政府审慎处理。她又认为,社会经过广泛深入讨论收费和回收议题后,不少人的分类回收意识已经提高,当局可利用契机加强相关工作,包括可考虑强制回收。她续说,通过焚烧这个方法处理垃圾对环境影响最小,大湾区内有焚化设施以及循环再造的工业,建议在大湾区建设无废城市,通过优势互补,处理都市废物。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勇认为,香港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过往传统的垃圾分类需要再进一步,研究更加颠覆性科技创新。例如垃圾发电,转废为能,转废为宝。他赞赏《大公报》近日对垃圾收费的报道,包括利用自身的资源,访问专家学者,引用不同数据,化身为高端的智库,凝聚民心民意,为政府出谋献策,是爱国爱港媒体的新质生产力、新质传播力、新质影响力。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冼汉迪同意,在目前的经济周期上,市民会对不同方面产生担忧,包括会否有更多支出。另外,垃圾收费在执法方面亦相当棘手,如出现胡乱丢弃,会造成混乱。他亦认为在不同地方都有焚化炉以及垃圾发电的设施,非常先进,希望利用科技解决垃圾问题。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林至颖说,《大公报》很早就关注垃圾收费,近日的报道引发不同的回响,报道呈现了市民对垃圾收费的疑虑。他赞成唐英年所讲环保政策不应该扰民,相关政策在几年前立法,与现今的大环境有所不同,应小心审视评估。另外,垃圾收费的目的是要减少垃圾的产生,应该以目标为导向。近几年,大湾区不同城市有较为先进处理垃圾的手段,例如焚化炉,为香港减少垃圾提供新的思路,因此希望政府重新检讨政策,通过城市间的合作,做到真正减废。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