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大公报记者连日到香港不同厨余回收厂观察,发现甚少回收车进出,非常冷清。

  垃圾收费“先行先试”计划至昨日踏入第二周,全港每日产生的厨余超过3300公吨,为加强对工商业和家居厨余收集,环保署表示目前在全港各区已设立约900个厨余收集点,每日约收集210公吨厨余运回处理中心。

  不过,大公报记者连续一个多星期走访“先行先试”的14个处所及其他厨余收集点,发现厨余收集点的使用率非常低,不少厨余回收桶只有少量厨余甚至完全没有,沦为摆设。记者连续两日走访处理全港厨余的处理中心,发现这些处理中心都异常冷清,只有很少的回收车将厨余送来。有回收车司机坦言:“平均一转车大约收两吨厨余,每日做两转,全日收到四公吨多。”\大公报记者 盛德民、苏荣(文) 卢刚昌(图、视频)

  柴湾的连翠邨是“先行先试”的其中一个屋邨,据屋邨物业管理公司负责人潘建良前日在电台节目指出,过去一星期观察,只有约两成居民使用指定袋,没有察觉多了居民使用厨余机。

试行点罕见居民分类垃圾

  记者在连续一个多星期的走访发现,先行先试的14个处所,大部分居民都没有分类处理垃圾和厨余。其他地区,如北角、田湾、深水埗、元朗、观塘等多个居民区和商场的厨余收集点的回收率都非常低。

  记者在上周六晚饭时间后约9时,分别走访北角春秧街、香港仔石排湾道的多个厨余回收点,发现在近一小时内,大部分回收桶都是空的。

  本周一(8日)下午,记者分别在屯门恒福商场两个回收桶中,见到只有一个回收桶有少量厨余,另一个完全没有。同日,在牛头角彩盈坊的垃圾房里,六个厨余回收桶中只有一个内有厨余,另五个则完全没有。

  记者同日按环保署提供的厨余处理中心地址,来到大屿山小蠔湾的O.Park 1(有机资源回收中心一期)的厨余处理厂,原以为会车水马龙好热闹,岂料场面却异常冷清,守候大半天仅见到数辆回收车出入。

  一名回收车的跟车男工对记者表示,每晚做到七时收工,平日要走20多个收集点,昨日情况和平时都差不多,约收集了两吨厨余,“有的收集点只有一桶,多的就有七、八桶,今日不算多,周末的量更少。”

  记者周二(9日)兵分两路,再到O.Park 1和位于新界沙岭缸瓦甫路的O.Park 2(有机资源回收中心二期)等候。惟O.Park 2整个上午都不见有厨余回收车进出。从外观察,该处有大型建筑工程,不少地盘工人及泥头车出入。记者向一名负责门岗的女职员了解,对方坦言处理中心还在试行,平时很少有回收车送来厨余。

  记者中午改到设有处理厨余设施的沙田污水处理厂,场面同样冷清,至4时半才有一辆回收车离开,回收车司机对大公报记者表示,每日回收数量略有不同,“今日跟平时差不多,不太多。”

  在小蠔湾的O.PARK 1,刚卸下厨余的司机黄先生表示,每日都好忙,公司负责144个回收点,自己要跑30多个,主要负责酒店及商场的厨余桶,回收量有点飘忽,如大间酒店最多时会收到近三分之一车的量,细商场有时只有一桶甚至完全没有,“我的九吨货车,平均一转车约收两吨厨余,每日做两转,全日约收到四吨多。”

街市垃圾站:少人弃厨余

  记者昨日跟随一辆在大埔区负责收集厨余的回收车,先后去到区内两个厨余收集点。在大元街市垃圾站虽然摆满十多个厨余桶,但回收车只收走六个,其他都是空桶;在太平工业中心第二座的垃圾站,回收车只收走四个回收桶。

  记者回到大元街市的垃圾站内,发现站内还有14个空的回收桶。站内职员解释,回收桶可回收的厨余不包括骨头、鱼骨、贝壳等,又指虽然旁边是街市及民居,但来丢厨余的人不多,不用担心无回收桶用,“有排都唔会满”。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