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非传染病处主任何家慧讲述肠癌筛查计划数字,左为防护中心非传染病处高级医生(疾病预防)方蕙。\大公报记者王亚毛摄
【大公报讯】记者王亚毛报道:大肠癌位列本港最常见及致命癌症的第二位,但初期症状不明显,为及早识别大肠癌患者及高危人士,政府已资助超过42万名50至75岁市民接受大肠癌筛查,当中发现超过2900宗大肠癌个案,其近六成属于早期患者,治瘉率较高。
卫生署表示,市民参与筛查计划无需先付费,后续若需做大肠镜检查亦可获得资助,呼吁市民及早筛查并注意生活习惯。
数据显示,本港大肠癌第一期存活率最高,达到95.7%,随着病情恶化,存活率不断降低,第二期降至87.3%,第三期降至68.7%,到最严重的第四期存活率已低至9.3%。而大肠癌在病发初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非传染病处主任何家慧表示,很多时无法肉眼见到大便中带血丝,但不要以为见不到就无事,大便带隐血可能已经有大肠瘜肉,有机会癌变。
33000人患大肠腺瘤
政府2016年推出“大肠癌筛查计划”,2020年全面推行,资助50至75岁而没有大肠癌症状的合资格居民接受筛查,参加者只需在家中进行简单的大便隐血测试,并投递至各区收集站,约一至两周可收取结果。截至去年底,政府已资助超过42万人参与筛查,筛查覆盖率已由2014/15年度的28%,升至20/22年度的40%。
卫生署表示,在交回的大便免疫化学测试样本中,发现约63900参加者的结果呈阳性,占比约16.3%,需转介做进一步的大肠镜检查,当中2900人确诊大肠癌,另有33000人患大肠腺瘤,有患癌机会。
何家慧表示,专家审视本地及外国情况发现,超过九成患者都是50岁以上,未来会定期检视年龄,考虑是否需要调整年龄范围。
大肠镜检查亦有资助
何家慧强调,筛查计划由政府资助,包括由基层医疗医生安排进行大便免疫化学测试,所需的280元由政府提供,多于90%的医生不会收取额外费用;后续若需进行大肠镜检查,不切除瘜肉或组织所需7800元,以及切除瘜肉或组织的8500元,均会由政府直接补贴给参与计划的医生,多于70%医生不会收取额外费用,如收取费用,上限为1000元。
何家慧呼吁,除了定期筛查,市民亦应多做运动,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每日有两份水果及三份蔬菜,并注意减少进食红肉及加工肉类,预防大肠癌。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