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房委会去年首次应用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兴建公屋,预先生产大型组件,再运到地盘装嵌,提高建屋效率。

  面对庞大的公营房屋需求,房委会去年首次应用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兴建公屋,提高建屋效率。这种由承建商于厂房生产大型预制组件,再运送至地盘装嵌的建屋方法,是政府的重点研发项目。

  其实,政府一直革新建屋技术,房屋署团队自2000年代初开始研究及应用建筑讯息模拟系统(BIM),以数码化立体模型协助建筑工程的设计及解难。近年,房委会更将模拟讯息系统配合其他科技,合组成一个多功能电子平台“智筑目(PIMAP)”,整合工程项目的资讯,令工作及管理变得更有效率,并减低意外风险。

  房屋局局长何永贤总结:“房委会过去50年处理好多大型项目,建屋量也很大,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去带动建筑业界发展新技术。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也如是。”/大公报记者 叶浩源(文)、邓浩朗(视频)

  为推动创新科技应用在建屋工程,房屋局设立创新科技行动组,就创新科技应用于公营房屋进行探讨和研发。房屋署助理署长(发展及采购)梁洪伟说:“近年在建筑界其中一项重要的数码科技是建筑讯息模拟系统(BIM),系统将设计以数码化立体模型展示,亦可随着附近环境的影响,来演算或计算在环境变化下与设计的相互影响。”建筑工程的设计者可借此更好地规划整个施工过程,并作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及预先找出难点,亦能方便建筑商施工。

  数码化立体模型协助规划

  当年带领同事研究BIM应用的前房屋署副署长冯宜萱,提到九龙城区美东邨美德楼便是团队运用BIM解难的项目。冯宜萱解释:“美德楼位于山丘上,地貌比较复杂,坐落在数个不同的平台上,对一个大型的住宅来说,又不想将整座山夷平,而是希望尽量做到环境友善,平衡居住需要、休憩需要和天然环境,就全靠BIM来协助。”另一个依靠BIM和三维镭射扫描技术协助建设的例子,是西九龙连接住海盈邨与海达邨的行人天桥,全长145米,是目前全港公共屋邨中跨度最长的行人天桥。

  房委会近年将进一步发展建筑资讯模拟系统,配合其他科技,例如地理资讯系统GIS、三维镭射扫描技术、无人机摄影技术、智能安全感应技术等等,合组成一个多功能电子平台“智筑目(PIMAP)”。房屋署创新科技总监(发展及建筑)姚勳雄指出:“智筑目全方位结合建筑工程期间所需的资讯,从施工进度、物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预防意外发生,甚至地盘工程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影响,团队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作出评估、分析和监控。”

  组装合成建筑法成趋势

  此外,房委会亦积极研究创新的建筑方法,去年首次引入“组装合成建筑法(MIC)”。房屋署总结构工程师(发展及建筑)王伟洪解释:“组装合成建筑法是预制组件技术的一种,除了混凝土结构部分之外,还会预先做好更多装修工程,例如防水层、扫漆油、铺砖,亦都会预先安装好电掣位、门窗、洗手盆和座厕等。”去年下半年开始,房委会委托承建商在位于珠海市斗门区的内地厂房陆续生产预制组件,再运送到本港公营房屋的地盘装嵌。

  “我好喜欢去MIC的地盘,一入到去已经见到不一样,周围是干净、整齐许多,地盘文化亦在不断进步。”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如此评价MIC。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