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向前之际,香港进入“由治及兴”的发展新阶段。“香港必须全力以赴抓住经济机遇,也必须全力以赴抓住文化机遇。”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他强调,香港应该打好文化基础,包括创新香港精神、构建主流价值观、抢抓人才,从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更加密切地融入大湾区发展战略,在粤港澳大湾区担当文化复兴排头兵的使命中,香港必须发挥至关重要的独特作用。
图: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暨东莞龙舟锦标赛在东莞市沙田镇举行。邀请赛以传统龙舟文化为纽带,推动粤港澳城市人文交流,促进非遗保护传承。
在张颐武看来,香港虽然具有独特优势,但是仍要发挥主动性、先行性、引领性,把握优势,打好自身基础,既为国家文化复兴作出贡献,又可以令香港自身获得更好发展,提升自身文化吸引力,快速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张颐武指出,“香港首先应该打好文化基础,香港人多年来创造出的独有的狮子山精神,是香港奋斗精神的象征,如今面对新的世界格局,应该在此基础上创新香港精神。”这要求香港不仅要继续坚持其过往特有的机遇意识、应变意识、闯荡意识、冒险意识,更要敢为人先、视野长远,在全球变局的考验之中,善于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其次,要构建香港的主流价值,那就是以爱国爱港为核心、与“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同时继续发扬包容共济、求同存异、自强不息、善拚敢赢的优良传统。
融贯中西 培养创新优质人才
抢抓人才也至关重要,张颐武表示,特区政府已经推出一揽子招揽人才的政策,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等,取得了很大成效。他认为,香港还是应该以务实可行的人才政策和策略,抢占新阶段人才高地,尤其是以网络技术、创意产业、新兴艺术、现代传媒、影视综艺等为主要领域的中西文化艺术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道扬书院院长吕宗力提到:“香港的国际化人才很多,从事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的人才都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沟通能力。加上香港有很便利的国际交通的网络,香港的学者们和内地的学者、国际的学者可以多做交流和合作。”吕宗力建议应把香港的年轻人培养成具备全球视野的、也熟悉中华文化的世界公民。“我觉得香港的大、中、小学的教育体系应该更开放一些。在传承华夏文脉、建设现代文明方面要积极充实高端的师资,同时完善这方面的课程体系。”吕宗力表示,香港的教育应做多一些尝试,方能把握好未来的发展机遇。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陈勇提到,在中央的关怀之下,香港目前已经有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同时香港还计划通过建设博物馆等方式推动抗战历史普及,“未来还有国家成就馆,我们在努力更好地用香港国际大都会的平台传播好中华文化,助力我们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向世界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香港故事。”
主动对接湾区其他城市 实现整体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香港要在粤港澳大湾区担当起文化复兴排头兵的使命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外,亦需要更加主动地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对接与沟通。张颐武指出,香港应该更加密切地融入大湾区发展战略,主动与内地互动,实现湾区整体文化优势合成。
随着越来越多的香港艺团北上大湾区演出,经常带团赴内地演出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弦乐团艺术总监姚珏说:“对香港的艺术家来说,香港的演出地方相对有限,很难发展他们的事业。现在大湾区内地的城市的音乐厅都建造得非常好,在内地的巡演令我们香港的青年艺术家真正体会到融入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香港导演高志森亦指出,香港与大湾区的合作必须上升到产业化层面。广东拥有世界级制造业基地,与香港优势互补,大湾区内高度的工业化可以为香港文化发展繁荣打好基石,他认为香港与大湾区内其他城市互相取长补短,未来的艺术作品应该包含整个大湾区元素,在方方面面共同合作。
备受鼓舞 | 31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香港艺文界展示扎实实力
图:香港演艺学院粤剧《海珠湾》巡演今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受资助名单。
国家艺术基金于201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培养艺术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
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公布“国家艺术基金将向在内地(大陆)工作学习的港澳台艺术工作者开放项目申报”的消息,并鼓励内地(大陆)艺术单位、机构与港澳台艺术机构合作开展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2021年开始,港澳特区全面开放一般项目申报。2022年度、2023年度,香港分别有9个和10个项目入选,今年更以12个项目入选,创三年新高。
纵观香港这三年的31个入围项目,其中涵盖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项目、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美术创作项目、传统交流推广项目、艺术人才培训项目以及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等。这些项目既有自来本地大型艺团,如香港中乐团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苍龙引》(入选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也有来自年轻的艺术家或是本地小型艺团,如香港天籁敦煌乐团的跨界融合作品《相遇在敦煌,永续在故宫》(入选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粤剧花旦林颖施的地方戏曲《昭君出塞》(入选2023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
这些项目的成功申请,展示出香港文化艺术界的扎实实力。作为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获得者,香港青年粤剧艺术家谢晓莹认为,国家艺术基金会的鼓励和认可,是助力自己推动本地粤剧艺术的新契机。今次成功申请到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香港画家沈平也认为,项目成功入选对自己而言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厚待。
立足香港 将中华文化自信传向世界
图:立足香港 将中华文化自信传向世界
莫华伦(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歌剧院艺术总监)
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使得它在国际上的便利性更高。以香港为基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自信传递到全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更加容易的。
最近香港艺术节就有非常多节目,中外都有,所以作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的地位无疑是重要的。因此,可以利用香港的平台和资源让内地更多优秀的作品在香港展示;并利用香港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窗口,让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化作品通过香港在全世界展示,推动艺术成果的转化。
林天行(香港美协主席)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个政策对于我们文艺界而言,是一件特别好的事。
特区政府愈来愈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演出活动也愈来愈蓬勃,但我觉得培养观众也很重要,香港不止是一众海内外艺术家的展演平台,更要在留住观众上多下功夫。
潘耀明(香港作家联会会长)
如今香港处在长期稳定的状态,我觉得应该制定一些长期发展的文化政策,比如可以举办更多国际化的文学交流研讨会,通过这样的活动将香港这个城市的自身优势展现出来。
如今,坐落在湾仔、面积约2000尺的香港文学馆成为了香港作家们的“家”,希望能在开幕后,举办南来作家手稿展览,与中小学合作开展文学教育,并在社区内开展流动读书等活动,从而提升市民对香港作家、香港文学的浓厚兴趣。
郑培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
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香港长期受困于场地不足的问题,但大湾区内地城市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而香港与内地在交通来往上的便利,又有助于文化的引进来、走出去。我时常来往香港与内地,过程中体会到了文艺发展的日新月异,未来,香港和大湾区内地城市一定是一体化共同前行。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也是为将香港打造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短评 | 不在优越感上享太平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是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抓住中国式现代化的香港机遇、作出香港贡献,就必须驾驭文化复兴、注重文化现象、研究文化规律、把握文化机遇、焕发文化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香港作为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发达经济体,要有强烈的先行意识、棋眼意识,还要有港人特有的机遇意识、应变意识、闯荡意识、冒险意识,不能在优越感上享太平,必须全力以赴抓住文化机遇。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香港兼具“一国两制”优势和高度国际化优势,在服务文化复兴、发展大湾区世界文化中心的道路上,在主动性、先行性、引领性方面,可以更加主动一些,做出一些示范来。粤港澳大湾区应当是文化复兴的排头兵,香港应当是排头兵中的中坚力量,发挥关键作用,例如率先做好一些基础性、平台型的准备工作,迎接文化复兴、世界文化中心的到来。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