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葉曉雲博士和團隊,憑借“用於治療脊柱側彎人工智能輔助設計的功能服裝”項目,在第48屆日內瓦發明展榮獲“評審團嘉許金獎”。\大公報記者黃洋港攝

  編者按:

  第48屆日內瓦國際創科展在不久前結束,香港代表團再創佳績,獲得超過200個獎項。在大力推動創科發展的今天,這些獎項背後的故事更加值得關註,成功之路上閃亮的不僅是汗水,還有科學精神和理想信念。

    踏入“由治及興”新征程的香港,高質量發展成為主旋律,而那些默默無聞的科研人員則是天經地義的主角,創新驅動離不開他們。

  《大公報》近日追蹤采訪來自不同領域、不同機構的獲獎科研人員,推出創科故事系列,介紹富有人文特色的最新科研成果,分享科學傢們奮鬥的心路歷程,說好屬於香港的創科故事。

  “創科可以幫助時裝進入一個新領域,STEAM加入Design之後也可以令到創科發展更進一步。”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葉曉雲博士如是說。

  與大眾對科研人員的刻板印象不同,葉博士精致時尚的衣著、優雅活潑的談吐令人印象深刻。這讓人想起她的科研理念: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好的改變。

  畢業後留校任教十馀年的她,設計出多種以人工智能輔助、用於治療脊柱側彎的功能服裝,AI(人工智能)在獲得病患身體數據後,即可提供服裝支架調整方案,包括襯墊放置位置、肩帶松緊度、在哪個位置施加矯正力及力度多少等。葉博士說,該項目研究已逾十年,相關服裝也有申請專利。為瞭推動成果落地,團隊需要更多的臨床數據,“所以歡迎有治療需要的人士直接聯系我們。”\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

  在第48屆日內瓦發明展榮獲“評審團嘉許金獎”的“用於治療脊柱側彎人工智能輔助設計的功能服裝”項目,是由三件功能服裝組合而成:配備生物反饋系統的智能背心(下稱“智能背心”)、非等向性矯形衣(下稱“矯形衣”)和姿勢矯正束身衣(下稱“束身衣”)。

  “簡單來說,束身衣有點似女性內衣,適合側彎角度較小患者;矯形衣上猶如人類脊骨的束帶,方便更針對病患需要調整的位置施加矯正力,適合脊柱側彎角度較大的患者;智能背心主要是提供平日坐姿訓練和定期肌肉訓練的,若平日在傢進行坐姿訓練時,小用傢更可以配合服裝自帶的電腦遊戲、英文學習系統進行訓練治療。”

  邊學英文邊練正確坐姿

  葉博士介紹,生物反饋智能背心原隻有診所版,主要幫助脊柱側彎青少年進行坐姿訓練。智能背心配備四組傳感器,放置在背部四組肌肉,用作訓練背部肌肉平衡。

  為瞭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葉博士的團隊於近幾年研發出傢居版的智能背心。這種背心會多配置兩個傳感器,用於測量他們的坐姿,再配上英語學習平臺,可以一邊學英文一邊練習正確坐姿。“因為有的傢長擔心玩遊戲會浪費時間,所以我們也設計瞭學習英文的系統。”葉博士笑言,姿勢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非靠一兩日就能完成。傢居版的智能背心,她建議青少年用傢每天穿戴半小時。

  AI給出個性化矯正方案

  不過,三種功能服裝到底哪一款才適合自己呢?具體的佩戴操作、佩戴年限又是如何?葉博士團隊把這些原本屬於矯形師的工作,交給瞭人工智能(AI)。

  “每一位青少年在矯正脊柱側彎時,都需要先照一張X光片。傳統的治療方式是矯正師按照病患的X光片和觀察病患的身形,憑借自身的經驗去制造硬支架的模型,以及判斷哪裡施加力和施加多大的力。而現在,醫生隻需根據X光片去量度病人脊柱側彎的角度,把相關數據提供給AI,AI就會給出個性化的矯正方案。”葉博士說,在病患穿上治療脊柱側彎的功能服裝及服裝施加矯正力後,團隊也會輸入相關的矯正數據給AI,方便AI跟進。

  這套AI模型由葉博士團隊研究助理麥庭軒設計,目前的AI分為“決策樹”和“神經網絡”兩部分。據麥庭軒介紹,“決策樹”根據過往多位從事功能服裝的設計師和矯形師的經驗,收集回來的數據和他們作出決定,去訓練出該“決策樹”模型。所以“決策樹”在學習之後,便可以直接根據病患的身體數據作出決定。

  “神經網絡”則在三件功能服裝上都有分佈,以比較典型的矯形衣為例,它可以在不同的位置放上襯墊,束帶的長度亦可調校,故神經網絡會根據可以調整的位置去給到團隊一些治療建議,包括在哪裡施加矯正力、施加多大的力。

  “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葉曉雲博士透露,目前團隊正進行臨床研究,若這種特殊服裝要正式投入市場,料最少還要兩至三年的時間。“我在理大的十幾年,深切感受到香港創科發展之快,科技改變人類的生活,我們的責任就是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葉博士感慨自己的讀書年代,很少有聽聞要鼓勵科研成果落地、鼓勵申請專利之類的說法。她說,這些年意識到,若隻是教書和純粹的研究,或者為研究而研究,其成果難以更快地造福於民。“我們大學的研究成果,不能隻停留在大學內,而是要走出象牙塔,要到市場去,為民服務。”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