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有经济学者认为,融入大湾区发展,香港才能有机会把自身的软硬实力释放出来。图为广州珠江两岸。
“所有的经济学都会告诉你,规模经济很重要,如果只是在香港这么小的市场内循环是不行的,一定要到周边,特别是大湾区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和投资机遇。”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亚洲环球研究所总监邓希炜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香港经济融入大湾区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让香港有机会释放本身的软硬实力,解决香港面对的经济困局。他建议香港要利用好“一国两制”、普通法、国际化等软实力的优势,扮演好中国和其他地方,特别在当前地缘政治条件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桥梁角色。\大公报记者 黄钇淼
统计处早前预估,2023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按年实质升3.2%。邓希炜认为,近来可能有一些新常态,例如民间消费降级、对未来的预期不那么正面,而且本地消费市场疲软、北上消费潮等,都影响了整体经济复苏的速度。而地缘政治也持续影响资金流入香港,令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表现都不如预期,但他认为香港的经济表现“当然有进步空间”。
善用内地资源 增产学研互动
邓希炜认为,要解决香港面对的社会和经济的困局,“融入大湾区这个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也只有融入大湾区经济发展,香港才能有机会把自身的软硬实力释放出来。”他说,香港700多万的人口,是一个小市场。比起大湾区其他城市几千万人,即使在疫情期间没有对外开放,但依靠内部竞争,生产力也比香港进步得更快,所以香港现在更要追落后。
他说,香港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在产业多元化上,一定要和大湾区其他先进工业做得比较成功的城市增强互联互通和产学研的互动。香港有好的大学、好的基础研发,但做不到商业化,是因为市场太小了,而且香港也没有了工业基础。不利用大湾区的优势,特别是其他城市的资源和土地,香港很难突破,实现经济转型。
“所有的经济学都会告诉你,规模经济很重要,如果只是在香港这么小的市场内循环是不行的,一定要到周边,特别是大湾区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和投资机遇。”他说,海外投资者如果想投资中国的话,一定是瞄准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中国的新科技发展。如果要投资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新能源、电动车等领域,一定要到大湾区。
助力企业发展“无形资产”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可以更好提振资本市场的表现,邓希炜认为,一直以来,企业对无形资产的处理都非常模糊。他说,美国的七大科技企业,很大部分的市值并不在他们的销售,而在他们的潜力,特别是他们拥有的科技、专利这些无形资产。他们将这些无形资产当作一些可以买卖的资产,也体现在公司的账目中。他说,香港虽然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做得不错,但在无形资产的估值和无形资产的交易方面缺少支持和鼓励。他认为可通过知识产权贸易和商品化,形成一个框架,鼓励企业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价值的资产,从而提高他们的估值。
邓希炜又补充,对于欧美的资金,特区政府相对被动,可以考虑开拓包括中东在内的其他资金来源地;在与内地互联互通方面,也有小门可以开。特区政府和港交所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开多几个水喉”让内地的“水”更容易和有更多渠道流到香港。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