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1月13日,“全球大選年”之始,牽動中美關系和全球局勢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並創造瞭史無前例的政治格局。與選前封關民調一致,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以微弱優勢當選,臺民意機構更出現“三黨不過半”局面。展望未來,賴清德領銜的民進黨政府在“朝小野大”的局面下,將如何應對兩岸關系和美臺關系?“舊金山共識”後初現緩和的中美關系是否將隨著臺灣政局的變動而發生變化?
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 來源:BBC中文網
01
史無前例的政治格局:
民進黨再次執政面臨“朝小野大”
2024年1月13日當晚,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揭曉,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與蕭美琴成功當選(總得票數558萬、得票率40.05%),創下三次連續執政的記錄。國民黨籍候選人侯友宜(得票數467萬,得票率33.49%)和民眾黨籍候選人柯文哲(得票數369萬,得票率26.46%)相繼承認敗選。
盡管如此,賴清德此次得票率並未過半,相較於蔡英文2020年57%的得票率,民進黨的民意支持呈現明顯的下滑趨勢。更為重要的是,在同步進行的民意機構113個席次的改選中,國民黨收獲52席成為立法機構第一大黨,民進黨收獲51席,民眾黨收獲8席,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者2席。如選前預期,民進黨丟失在立法機構的主導權,未來與在野黨的磨合、協商成為各界關註的焦點。
美國戴維森學院(Davidson College)東亞政治學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賴清德以僅過40%的得票率勝選,令他成為一個不能“下命令或者行使多數派權力”的領導人,“坦白地說,這對賴清德的總統任期來說不是一個好的開始。” 對此,賴清德本人在選後記者會表示,將會加強和在野黨的協商與溝通。目前來看,柯文哲代表的民眾黨成為關鍵少數,甚至將持續在臺灣政壇扮演重要杠桿作用。
2016-2024三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變化 來源:端傳媒
與選前的封關民調相比,雖然三組候選人的得票率排序一如各界預期,但在具體得票數量上存在差異,尤其是柯文哲的得票數量超出選前民調預測的二成左右。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恩認為,“非藍非綠”但會出來投票的選民,絕大多數把票投給瞭民眾黨;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小笠原欣幸教授認為,此次選舉賴清德相較蔡英文所失去的選票大部分都流向瞭柯文哲,特別是在35歲以下的年輕選民。在承認敗選後,柯文哲也呼籲民眾四年後再次投票給他,暗示仍將角逐大選。
從目前臺灣地區選情來看,不關心統獨、隻問經濟民生的淺藍選票或無黨無派票代表瞭年輕世代的民意趨勢,也被各界視為影響選舉結果的最大變數和造王者,占總體選民約三成左右。BBC中文網援引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觀點稱,年輕世代對政治的薄弱興趣是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現象,他們對政治人物的評價往往基於“感覺”,這也是柯文哲能夠吸引臺灣年輕選民和科技人才支持的原因。
臺灣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陳明祺副教授在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表示,民進黨在本次選舉中失去年輕人的支持是非常大的挑戰,如果未來無法回應和改善年輕人的切身議題,兩年後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將持續面對流失年輕票的局面。
針對此次選舉結果,國臺辦發言人於13日晚間表示,賴清德的當選不會改變兩岸關系的基本格局,選舉結果顯示民進黨並不能代表島內主流民意。14日,正在埃及訪問的王毅外長也闡明中方關於臺灣局勢的嚴正立場。
當地時間1月15日,瑙魯政府宣佈斷絕同臺灣的所謂“外交關系”,目前臺灣所謂“邦交國”僅剩12個。
02
“美國阿公”和“危險朋友”:
美國視角中的賴清德政府
1、賴清德政府的美國元素和爭議
盡管三組候選人都對美國持友善態度,“賴蕭配”無疑以其親美色彩和美國聯系而廣受關註。從個人層面,身為臺美混血的副手蕭美琴曾被質疑是否未放棄美國國籍而違法參選“立委”和地區副領導人職位。賴清德則是兒子赴美就學並生子,故其孫子被懷疑具有美國國籍。在野勢力因此曾一度賦予他“美國阿公”的稱呼。他還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畢業生,與美國聯系不可謂不豐富。
然而,在美國的視角中,賴清德更是個“危險的朋友”。“朋友”是指賴清德政府清晰明確的親美立場,這不僅與賴蕭配團隊的組成有關,更與其對民進黨執政和選舉路線的總結一脈相承。蔡英文將任內最後一次元旦講話的關鍵詞之一界定為“世界”。她宣稱臺灣“參與瞭世界的改變,更參與瞭改變世界”,還談及“臺灣走向世界,世界也走進臺灣”。所謂臺灣走向世界,暗含對其前任國民黨馬英九“先走向中國大陸,再走向世界”的否定。賴清德更是頻繁將選戰定義為“走進世界,還是鎖進中國(大陸)” “倒退”(到馬英九政府的“親大陸”路線)和“前進”選擇。民進黨所謂的“世界路線”具體上就是親美去陸的路線,就是與“美國主導的”“民主陣營”站在一起。
然而,對於美國而言,這個朋友是“危險的”。這意味著對美方而言,賴當選所帶來的兩岸局勢將是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通過管理與賴政府關系以維持現狀是更加艱難的。在各研究和咨詢機構發佈的2024年度風險評估中,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在報告中則將賴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並列,認為三人均有使美國卷入沖突的風險。報告更指出,雖然拜登將反對賴清德“法理臺獨”的舉動,但受制於“不幹預臺灣政治”的承諾,拜登也很難阻止賴政府可能采取的較小的、象征性的步驟,以實現事實上的獨立。(即賴曾自稱的所謂“務實的臺獨工作者”路線)。分析認為,即使所謂“務實臺獨”的低調動作,也足以激起北京前所未有的軍事反應,例如進入臺灣空域或水域或進行船舶檢查,以為可能的封鎖和進一步軍事行動作準備。拜登將被迫以支持臺北的決心,導致沖突升級。有評論指出,本土色彩濃鬱的賴清德缺乏蔡英文在法律和兩岸事務訓練中所鍛煉的國際溝通談判素養,因此缺乏維持現狀的能力。他還被認為在意識形態問題上缺乏靈活性。
2、選後美國的戰略目標
面對賴清德當選帶來的不可控因素,選後美國對臺政策的戰略目標是形成“有效威懾”以維持臺海現狀。美國中國問題專傢葛來儀(Bonnie Glaser)、陳潔曦(Jessica Chen Weiss)和柯慶生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刊文提到的“民進黨需凍結臺獨黨綱”一事作為所謂“美國(政府)立場”而廣為人知,然而文章其實是聚焦於美國如何形成有效的威懾這一美國政府的戰略目標而進行的政策設計探討。正如文章所指出的,既然美國獨立的國傢利益需要維持現狀,而充分且有效的威懾既需要可信的威脅(threats),也需要可信的保證(assurance)。因此,三方都需要采取一定舉措以保證自己不會打破現狀,而對於臺灣而言,也許“凍結臺獨黨綱”可以成為互相確認中的一個選項。
美國中國問題專傢葛來儀(Bonnie Glaser)、陳潔曦(Jessica Chen Weiss)和柯慶生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在2024年1月/2月期發表的文章《臺灣和威懾的真正源頭》,其中包涵建議呼籲民進黨凍結臺獨黨綱的內容。來源:Foreign Affairs
基於此,選後美國政府或將在維持現有對臺軍售“助臺自衛”,期待賴政府在延續“蔡英文路線”的同時,在兩岸關系論述層面適當釋放善意,在此基礎上產生事務性和技術性的溝通通道。然而,在“九二共識”缺乏民意市場的情況下,如何形成一套存在三方共存的認識空間是十分棘手的政治考題。賴清德在當選後的記者會上已經作出微妙調整,承認要遵循“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展開兩岸接觸。
民主黨籍前副國務卿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 和共和黨籍前國傢安全顧問哈德利(Stephen Hadley)牽頭的跨黨派代表代表團14日抵臺,相關負責官員就表示,代表團是要“明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什麼,不是什麼”,即重申華盛頓不支持臺獨的立場。“在我們看來,這類接觸有助於和平與穩定” 。報道稱,盡管華盛頓先前也曾派遣由兩名前官員組成的代表團訪臺,以表達對臺支持,但選在臺灣舉行完選舉後的這個時間點仍不尋常,很可能會激怒大陸。不過,葛來儀則評論指出,發出美國支持的信號很重要,在美國國會兩黨合作的基礎上這樣做是有益的。美國代表團與賴會面後到520就職演說之間,賴清德如何調整其兩岸論述及中美如何反應,將成為檢驗三方政治智慧的試驗場。
臺外事部門北美事務負責人王良玉(左1)14日晚在桃園機場歡迎前美國總統國傢安全顧問哈德利(右2)及“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羅森伯格(左2)“訪問”臺灣,AIT臺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右1)也前往迎接。來源:臺灣外事部門
3、賴清德的自主性和美國政府的難題
美國政府對臺政策目標的實現不是一廂情願,也面臨國內外挑戰,賴清德政府本身的能動性不容忽視。數十名美國議員於1月10日聯合發起決議案,顯示出美國國會一貫的所謂“挺臺”勢頭,也給拜登政府的兩岸風險管控造成壓力。面對2024美國大選的民意壓力,賴清德政府是否會聯合這些國會的“挺臺派”,“挾持”美國公眾輿論以影響拜登政府的對臺政策,恐怕也是其政黨策略的自主選項。
另外,賴清德政府也可以通過彰顯其選票優勢,將其激進的兩岸路線渲染為“臺灣民眾的選擇”,迫使拜登政府“尊重臺灣主流民意”——迎合其關於中美臺關系的主張和論述。不過,由於立法機構“三黨不過半”的格局,賴清德落實其激進主張也將受到一定制約,而在野黨同樣可以通過向美國表明自己的立場影響美國對臺政策。
03
大兩岸和小兩岸的聯動:
是機遇還是風險?
1、選後風雲詭譎的周邊海空域
選後是中美兩軍在臺海發出信號的關鍵時期,兩軍在相關海域摩擦的風險加大。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10日在回應記者時表示,賴清德是頑固的“臺獨工作者”,若他上臺,將進一步推動“臺獨”分裂活動。陳斌華表示:“賴清德想創造的所謂‘新局’,將是臺海風高浪急的危局。”國臺辦在選後也立刻表示,民進黨不能代表主流民意。面對賴清德的當選,大陸勢必要做出進一步的實質性反應,以表示促統的決心。
與此相映照,在最新一次的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中國防部表示,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絕不退讓,並敦促美方“減少在南海的軍事部署和挑釁行動”。根據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SCSPI)發佈的信息,截至1月11日,美軍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USS Carl Vinson)離開菲律賓後,正位於臺灣以東的太平洋海域。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沈明室、蘇紫雲認為,這艘尼米茲級航母在臺灣附近部署是“戰略性的” 預防措施,以防解放軍在選舉後采取軍事行動。同時,據臺防務部門信息,在13日上午6點之前的24小時內,解放軍軍機8架次進入臺海周邊空域,其中進入西南空域1架次,軍艦6艘次,在臺海周邊活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時殷弘也認為,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軍備競賽都將繼續,甚至進一步加劇。可見,在未來的一個月內,如果缺乏妥善的軍際溝通,中美雙方的互信和緩和氛圍將受到破壞,進而導致雙方陷入敵意螺旋。
2、選後中美協調風險管控的努力和挑戰
中美就臺灣新政局和新局勢將進入密集協調期:中國力圖確認美國不支持臺獨的保證,美國則希望促使大陸與賴政府建立溝通管道。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李明江認為,中美踐行高層溝通的共識,同時也幫助兩國在臺灣問題上通氣。李明江說,在臺灣問題上,中美已有一定默契,且有瞭相向而行的動作。白宮資深官員在11日表示,“支持兩岸對話,期待兩岸歧見以和平、不受脅迫,且能為兩岸人民接受的方式解決”,與此前美國國務院“鼓勵以符合臺灣人民意願和最佳利益的方式解決兩岸分歧”的說法有別。該官員也說,“隻要和平解決,我們對兩岸分歧的最終解決不持立場”。
對外關系協會亞洲研究員賽克斯(David Sacks)則認為,賴清德當選後,北京方面可能加大對臺北的經濟、外事和軍事方面的施壓;美國方面最可能采取的回應方式,依然是督促大陸方面與臺灣建立溝通渠道;如果北京因為選舉結果而對臺灣升高壓力,美國也可能利用現有的防范機制來“幫助臺灣”。
2024年1月12日,中聯部部長劉建超與美國國務卿佈林肯會面,雙方就包括臺灣問題在內的重要問題交換意見 來源:新華社
04
中美之外:多極視野中的選後抉擇
1、歐洲的聲音:名義支持下更加謹慎
選後歐洲主要國傢對臺灣選舉表達瞭所謂的祝賀,然而也嚴格界定言辭和表述的嚴謹,表現出更加謹慎的實質考量。
據法新社報導,法國外交部表示:“我們向所有參與這次民主活動的選民、候選人以及當選者表示祝賀。”未提及賴清德的名字。法國外交部還強調:“我們重申臺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呼籲各方尊重現狀,並期望海峽兩岸重啟對話。”法國隨後對其與臺灣關系作出定位和界定,嘗試在渲染友好關系的重申其“一個中國”政策:“臺灣是歐洲和法國的重要夥伴,特別是在經濟、文化和科技領域,我們希望在選舉之後,根據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與臺灣的關系繼續加強。”
德國與法國的立場一致,其表示向所有參與選舉的選民、候選人以及當選者表示祝賀;也強調,德國在許多領域與臺灣保持緊密且良好的關系,並希望在遵循德國“一個中國”政策的框架下,進一步加強與臺灣的關系。德國外交部更稱,臺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對該地區乃至全球的重要性,呼籲雙方繼續努力恢復對話,以維持現狀和建立信任。顯然,德法兩國政府作為歐盟的主導建制力量,在俄烏沖突積年累月的影響下,特別是在歐洲議會改選的背景下,也展現出管控臺海風險,避免全球供應鏈更受到破壞的考量。
2、日本的利益和風險連帶:加強印太部署聯動但也關切穩定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的“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說,使得日本一度被認為是除美國外,幹預臺灣局勢的另一支力量。日本朝野對臺灣問題向來表示出極不正常的關註和“熱心”,民進黨政府對日本也呈現出非同尋常的重視。
賴清德選後首日接見“日本臺灣交流協會”會長大橋光夫一行;蔡英文則在同日接見前來觀選的日本“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眾議員古屋圭司一行。顯然,面對美國全球力量部署的波動和日本重新武裝態勢的加強,民進黨政府力圖使日本成為幹預臺海局勢的在地軸心,實現“倚日”聯合“倚美”的雙重佈局。日本外相上川陽子則在13日晚發表談話,除恭喜賴清德當選外,並指日本將維持一貫立場,保持與臺灣之間的非政府實務關系,並加強臺日合作交流。同時希望透過對話和平解決臺灣議題,為區域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
2024臺灣地區選舉投票。圖片來源:美聯社
日本朝野對加強與臺灣的合作,以延續安倍時期的印太戰略佈局和借機加強地區軍事存在有一定共識,但臺灣政局變動帶來的風險連帶也使日本對地區安全的前景的分析充滿憂慮。如讀賣新聞分析認為,首次當選的賴清德考慮到來自大陸的壓力日益增加,可能會計劃與美國、日本加強合作來應對,但中國也會保持強硬態度,這恐導致印太地區的安全保障環境更加嚴峻。報道認為,賴清德在這次選戰中封印瞭會讓臺灣內外感到警戒的“獨立色彩”,選擇繼承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路線”。不過,中國大陸對於賴清德的戒心比起對蔡更強,賴清德恐難打破兩岸僵局。
讀賣的社論強調,兩岸對立激化,不僅導致區域不穩定,也對日美不利,日本和美國需要敦促賴清德避免兩岸緊張局勢升級。朝日新聞的“視點”則通過強調,選民在這次選舉重視經濟政策、聚焦生活議題,對淡化統獨議題的民眾黨支持值得關註。
面對臺灣選後的新局勢,各國的表態有其“變與不變”。面對2024年全球多點爆發的地緣政治變動,各國均希望在客觀務實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溝通,防止臺海危機對全球供應鏈和大國關系造成巨大破壞。雖然加強對外關系已成臺灣朝野共識,但賴清德政府執政的不確定性和其意識形態底色仍然對處理各國政府管理風險的努力造成一定挑戰。如何將支持維持穩定現狀的最大公約數轉化為“反獨”的廣泛共識,如何呼籲和平的呼聲引導至對統一方案的最終認可,將成為一個牽動全球未來的關鍵抉擇。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