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炳忠】
三角激戰
1月13日晚八點半,臺灣地區選舉開票還在繼續,但勝敗已經分明,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立即派出親信凌濤出面放話,點名柯文哲競選總幹事黃珊珊要為政黨不能輪替負責。
國民黨敗選第一時間,竟去檢討一個他黨人士,著實令人瞠目結舌。難不成還要怪賴清德參選,使國民黨難以重返執政?
當然,朱立倫這招“抓戰犯”,確實成功逃過第一時間被要求“辭主席”的慣例。至於所謂“柯文哲分票,幫瞭民進黨”的邏輯,都說給誰聽?那便是還陷在藍綠二元思維的“老藍男”、“老藍女”。這些人因為“當局者迷”,無法理解臺灣新興世代顛覆傳統的投票心理,又或者是感情上不願走出“同溫層”──總之,他們不承認、不面對國民黨基本盤大幅萎縮的事實。
因為這樣的迷思,他們怪罪都是柯文哲出來“攪局”,分瞭“老二”侯友宜的票。畢竟,在他們傳統的投票思維裡,“大選”不是投藍就是投綠,如果出現三強競爭的“三腳督”,第三者往往是出身藍營(新黨、親民黨),那就“集中選票”給勝算高者,操作“棄保”。事實上,國民黨選前最後的訴求,就是這套傳統的邏輯,棄柯保侯,“不白投”。
然而,與昔日新黨、親民黨狀況不同,柯文哲主要的支持者本就不是國民黨的支持者。隻要深入觀察臺灣親柯文哲的自媒體頻道,以及柯文哲幾場大型造勢活動,不難發現那些清一色青春稚嫩的臉龐,在國民黨的場子根本就看不到。他們絕大多數是曾經支持蔡英文、參加過“太陽花”運動的年輕人。對這些人而言,所謂“下架民進黨”和“票投國民黨”從來劃不上等號,他們對國民黨的討厭度甚至高於對民進黨。
柯文哲(資料圖/臺灣“中時新聞網”)
當然,柯文哲也吸到瞭一些厭惡藍綠的中間選民,他們當中有不少上次“大選”投給韓國瑜。然而,這些人是因為韓的個人魅力而投韓,不能算是國民黨的鐵票。島內長期觀察臺灣政治光譜變化的專傢皆指出,自2012年馬英九連任的那次“大選”後,國民黨的基本盤就一路萎縮,到2016年開始更僅剩三成左右。2020年韓國瑜的552萬票(得票率38%),已經是囊括藍軍以外票源的結果,也是未來十年國民黨恐怕都很難突破的數字。
簡言之,賴清德此次的得票,從蔡英文的817萬(得票率57%)降到558萬(得票率40%),有大量的選票是流失到柯文哲,尤其是年輕族群。如果沒有柯文哲出來參選,民進黨隻會贏得更漂亮。以柯文哲此次獲得的369萬票(得票率26%)而言,已逼近2016年朱立倫的得票,得票率更高於2000年代表國民黨的連戰。
據保守估計,如果柯沒有參選,柯的26%得票率分成兩半,一半給藍,一半給綠,則賴清德得票率將達到53%,侯友宜獲46%仍舊無法當選。更何況原本屬於綠的票,應該超過這次柯得票中一半的比例,這些票不會“棄柯保侯”,而是“沒柯就投綠”。
顛覆傳統的投票思維
在一般認為藍綠對決的“大選”中,這些選票就是不“歸隊”兩大黨,而是走出傢門到投票所支持柯文哲,他們顯然不同於傳統投票思維的選民,代表瞭一股新興的力量。
那麼,如何解釋這些人的投票心理?
島內觀察傢的一種說法是:“這些年輕人和中間選民,對實際關乎臺灣前途的地緣政治議題無感。”誠然,2012年這個時間點,意謂一批冷戰後成長的一代成年瞭,成為擁有投票權的新世代。這些後冷戰時代成長的年輕人,不再像傳統選民將意識形態、戰爭風險視為投票的主要考量,這確實是西方社會也出現的現象。從這個角度來看,臺灣新世代不重視島內傳統藍綠統獨的議題,因此也對國民黨打出“和平與戰爭”的選擇難起共鳴,似乎言之成理。
然而,如果年輕族群和中間選民真的對地緣政治無感,何以四年前蔡英文訴求“抗中保臺”,就能催出817萬臺灣“大選”史上最高票?包括這次一些本來支持民進黨的青年票,之所以轉投柯文哲,除瞭認為民進黨背離其標榜的民主進步價值,還有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反對挑釁大陸,造成臺海緊張加劇,自己必須接受更多備戰動員,甚至上戰場淪為炮灰。
要解釋這群人的投票心理,必須面對國民黨基本盤萎縮之外的另一現實:臺灣民意隻有四成鐵桿“臺獨”,另六成則是“拒/懼”統。
我們再回到2012年這個年份,它除瞭代表一批冷戰後成長的一代成年,同時也是美國推出“重返亞太”、“亞太再平衡”的起點。馬英九一度想和大陸洽簽和平協議,朝兩岸領導人會晤佈局,激發已經確定“重返亞太”政策的美國緊張,擔憂兩岸從經貿整合走向政治統合,不利美國反華戰略。此後,臺灣“太陽花”、香港“占中”就在美國操控下引爆,而國民黨基本盤大幅度萎縮,大概也就在近十年間發生瞭。
2020年蔡英文獲得的年輕與中間選民選票,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的產物。吊詭的是,他們在2020年投給蔡英文,再到如今投給柯文哲,理由都是出於“拒/懼”統的心理。2020年時,他們直觀地覺得大陸要“並吞”臺灣,於是選擇瞭在姿態上最反對“並吞”的蔡英文。2024年,在看到俄烏沖突、巴以沖突及臺海因佩洛西竄臺引發的緊張後,他們又害怕民進黨太過積極地“對抗”大陸,反而刺激統一的發生,此時表現得不“屈從”大陸、卻又足夠“投機”(正面的說法叫務實)的柯文哲,就成瞭他們的選擇。
而另一層吊詭則是,島內比例極低的統派之中,在此次“大選”的選擇也出現分裂現象。最傳統“建制派”的統一支持者,無疑和過去一樣支持國民黨;至於最激進的一端,則喊出讓賴清德當選加速統一,“臺獨”的盡頭就是統一。除此之外,我身邊還有一群生活在臺灣島內的年輕統派,根據各候選人對美國的抗拒程度及對大陸因素的重視,支持柯文哲打亂原本僵化的藍綠結構,並認為侯、柯在兩岸光譜上其實沒有太大差別,但柯比侯在“下架民進黨”、改變臺灣政治結構上更“有用”一些。
圖自柯文哲社交媒體
他們認為,藍綠都已是深受美國操控的政黨,而柯文哲則被美國視為“不可控”,這在一些公開和流出的信息中都有類似的內容。此外,民進黨欺騙民眾可以“對抗”得瞭大陸;國民黨如趙少康則用“不要理大陸就好”閃躲問題,又或者總以傲嬌姿態要大陸“讓利”、妥協。反而柯文哲較務實指出臺灣必須安撫大陸,“在和美國交好的過程中,別忘瞭後面有一個警察在那裡。”
從統獨以外的視角理解,基於“拒/懼”統和支持統一的不同立場者,之所以都支持柯文哲的理由,應該就是新世代反建制的革命心理。無論抗拒統一、疑懼統一或支持統一的新世代,都期待一個不同傳統藍綠結構的新政治,而柯文哲隻是剛好成為瞭這批“革命者”的宣泄出口。
事實上,從柯與國民黨談判“藍白合”的幾度猶疑、舉棋不定,以及柯在原則問題上依然玩弄模糊伎倆的表現,他離真正的革命領袖有太大的距離。但盡管如此,因為柯的參選造就的政治生態改變,依然對我們引導臺灣民眾產生超脫藍綠之外更多對兩岸路線的想象,制造有利的條件。
赤裸裸的現實是,那些曾經支持蔡英文的新世代,即便對民進黨背離民主價值、升高戰爭風險進行反思,但國民黨卻根本不在他們的選項之中。即便國民黨拼瞭老命否認自己“親中”,也爭取不到這些新世代的選票,反而賠瞭夫人又折兵,傷瞭藍營裡最具戰力的大中國主義者的心。國民黨若繼續不講路線、不重視理念價值,隻能用“感情勒索”維系基本盤,恐難擺脫持續衰落的命運。
當那些對國民黨還有各種感情連結或青春記憶的世代漸漸凋零,新興世代顛覆傳統的投票思維,無論對錯,都將是臺灣政治未來的新常態。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