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的兩項選舉(臺灣地區領導人及“立委”選舉)正緊鑼密鼓、進入白熾化的膠著狀態,各政治人物、各黨及各政治勢力,正卯足全力進行拼搶。在73席區域席次中,民進黨、國民黨各提名69人參選,民眾黨提名9人、時代力量提名2人參選,其餘小黨及無黨籍有少數人參選。以上屆“立委”選舉情況(民進黨席次穩定過半,共61席,占總席次54%;國民黨共39席,占總席次34.5%;民眾黨共5席,占總席次的4.4%;時代力量3席,占總席次的2.7%;無黨籍共5席,占總席次的4.4%)為基準,明年“立委”選舉外界的普遍看法是民進黨席次肯定會有一定幅度萎縮,維持過半席次困難;國民黨席次將會有相當幅度的成長,但過半也是瓶頸,突破不易;民眾黨的聲勢較上屆強勁,席次可望有所增加,但終歸還是小弟。“立委”選舉,三個主要政黨的席次“一減兩增”,三黨不過半的機率相當高。

一、民進黨較現有席次大幅下滑,維持過半困難

以民進黨上屆“立委”選舉所獲席次為基準,從現今選情分析,民進黨維持上屆61席“立法委員”基本不可能。席次的下降,主要有三大因素:

一是沉重執政包袱。自2016年5月島內第三次政黨輪替,蔡英文上臺,民進黨二度執政,2020年選舉再度勝出,成功連任,近8年時間,卻是執政不彰,政績乏善可陳。近八年來,該黨意識形態掛帥,執政能力嚴重不足,重政治、輕民生,被批靠嘴執政,註重大內宣,嘴皮子功夫瞭得,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口若懸河,欺騙民眾,撈取選票,維持執政地位。經濟增長緩慢,物價飛漲,貧富差距加大,失業率居高不下,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痛苦指數創下十年來新高,很多年輕人甚至婚都不敢結,確切地說是結不起。這些本應由賴清德概括承受,使民進黨失去執政地位,60%民眾支持下架民進黨就是最好的證明。隻是國民黨、民眾黨不爭氣,放著“藍白合”下架民進黨的大好時機未珍惜,“藍白合”破局,票源分散,民進黨漁翁得利,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選情相對看好,但“立委”選舉必將受到60%下架民進黨民意的唾棄,維持原有優勢、席次過半基本不可能,即便是民進黨內部的分析,也認為該黨過半非常困難。

二是社會大環境不利。沉重的執政包袱,使得島內社會氛圍對民進黨並不利,不滿情緒高漲,對民進黨執政表現極其失望。曾有網友歷數民進黨種種劣跡,調侃地表示:火車撞瞭、戰機墜瞭、橋梁塌瞭、空氣臟瞭、治安壞瞭、水果禁瞭、萊豬來瞭、核食到瞭”等。近年來臺灣更是一個“缺”字瞭得,缺電、缺水、缺蛋,停電是傢常便飯,水源不足,老百姓連雞蛋都吃不上。特別是該黨醜聞不斷,論文抄襲案一樁樁,桃色新聞一件件,貪腐案一框框,整個民進黨烏煙瘴氣。賴清德老傢違建案更是多次沖上熱搜榜,被諷刺是“賴皮竂”,成為網友打卡的“熱門景點”。這種社會氛圍對民進黨“立委”選情自會造成沖擊。

三是推出的不分區名單風評差。民進黨自2016年上臺,迄今執政已近8年,難免面臨派系分贓及權力結構老化的積弊,這在賴清德提名的不分區“立委”名單中(重點是前15位,後是陪襯),表現得淋漓盡致。民進黨此次不分區名單,明顯的派系分贓,考慮的是利益平衡,名單前15人,歲數偏大,最大的遊錫堃,75歲,其次柯建銘,72歲,餘多在50歲至69歲之間,僅3人在50歲以下,且有9人是老面孔,自談不上創新,更無法予外界眼前一亮的感覺,風評極差。這對該黨“立委”選情、特別是不分區部分自會造成不利影響。

當然,民進黨畢竟是現執政黨,有著豐沛的行政資源可資運用,且占據著現有席次的優勢,擅長打選戰,手段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加之“藍白合”的破局,下架民進黨的票源分散,使得民進黨的“賴蕭配”略居上風,若真的贏得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對該黨“立委”選舉自有母雞帶小雞作用,是頗大助力。所以,民進黨“立委”席次雖有滑落,但幅度不會過大,根據各選區民調及民進黨內部分析,民進黨席次雖難過半,約差7席,也就是說民進黨總席次約50席,上下幅度3席左右,最高約53席,最低約47席,其中區域“立法委員”約40席,高42席,低38席,不分區部分約11席,高13席,低9席。

二、國民黨席次有一定幅度增長,但突破過半門檻不易

同樣,以國民黨上屆“立委”選舉所獲席次為基礎,結合當前選情分析,明年“立委”選舉,國民黨席次在原有38席上,應有一定幅度成長,但爭取過半實屬不易。

一是國民黨此次較為團結。國民黨一直為外界詬病是“內鬥內行”,黨內團結狀況較差,既影響該黨形象,也影響其選情,常常是分裂的國民黨對陣團結的民進黨,結果可想而知。而此次國民黨相對而言較為團結,基本是全黨一致拼大選。為促成“藍白合”,前主席馬英九親自出馬,居間協調,費心勞力;前黨主席吳伯雄不顧年高體弱,也出面為提振國民黨選情吶喊;黨主席朱立倫放空自我,以大局為重,將個人利益與得失放在一邊,積極設法促進黨的團結,重新請出國民黨頭號戰將韓國瑜,將之放在不分區名單首位,推出趙少康擔任侯友宜副手,有力促進瞭黨的團結,激發瞭全黨鬥志,提振瞭支持者的信心、士氣,對選情很有加分效應。

二是“藍白合”問題處理得當。為凝聚力量,下架民進黨,國民黨方面一直致力於促成“藍白合”,最終雖遺憾破局,但因在“藍白合”的處理上較為得當,不僅氣勢未減,相反支持率大幅上揚。侯友宜選情可謂高開低走,在國民黨候選人醞釀階段是一枝獨秀,似是國民黨2024臺灣地區領導人的不二候選人。然其被正式確定為候選人後,聲望及支持率卻應聲而落,甚至一度跌至柯文哲之後,使得國民黨不得不尋求在野聯盟,寄希望“藍白合”下架民進黨,推動“藍白合”不遺餘力。由於有求於人,國民黨方面姿態放得頗低,態度相當謙恭,侯友宜幾度表示,不排斥當副手,在馬英九居間協調、推動下,國民黨也接受瞭民眾黨方面的“全民調”方式決定正、副候選人,甚至面對民眾黨方面的傲慢、無禮之舉,也是盡量忍讓。國民黨的低姿態,贏得瞭社會大眾的好感,藍營支持者回流,極大提振瞭國民黨的選情。“藍白合”破局後,多傢民調顯示,國民黨一掃陰霾,氣勢大幅上揚,“侯康配”支持率直逼“賴蕭配”,甚至有民調出現反超,這對國民黨“立委”選情自是重大利好,原本是希望“立委”選戰帶動、拉抬侯友宜選情,現“侯康配”向好發展,也有母雞帶小雞效應,相互配合、作用,自是有利國民黨總體選情的拉抬。

三是不分區名單反響不錯。這次國民黨提出的不分區名單是下瞭功夫,相當亮眼,排名首位的是曾刮起韓旋風的第一戰將韓國瑜,緊隨其後的是形象清新的柯志恩,排名前18位平均年齡47歲,還包括一名陸配,涵蓋多領域,具有較廣泛的代表性,外界反響不錯,風評頗佳,對國民黨“立委”選情無疑有較大助力。而上屆“立委”選舉,國民黨出線的13位不分區“立委”,年齡偏大,其中70歲一位,60至69歲竟有8位,50至59歲3位,40至49歲僅一位,現今改變不是一般地大。此外,2022年臺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取得大勝,22席縣市長拿下14席,占據臺縣市的大半壁江山,這對國民黨“立委”選情也有一定助力。

隻是近些年對民進黨執政的強烈不滿並沒有轉化為對國民黨的支持,且國民黨在立法機構的現有基礎差、底子薄,僅有39席,尤其是在南部沒有打開局面,據分析,臺南6席,民進黨可能全拿,高雄8席,民進黨可能拿下7席,國民黨僅有一席空間;而在優勢的北部,與民進黨也沒有拉開太大距離,如臺北市的8席,可能是國民黨5席,民進黨3席;新北市12席,國民黨7席,民進黨5席,僅差2席。這對國民黨席次的大幅提升都是不利的。所以,國民黨雖有一定上升空間,但要一下上升19席,非常困難。根據民調及方方面面的情況分析,國民黨席次和民進黨席次可望大致持平,約50席左右,高可望達54席,低應不低於46席,其中區域部分約在39席,高41席,低37席;不分區部分在11席上下,高可望達13席,低不會少於9席。

三、民眾黨在現有席次小幅成長,可望成為關鍵少數

以上屆席次看,民眾黨可望有所增長,若國民黨、民進黨席次均不過半,民眾黨將成為島內政壇的關鍵少數,成為兩大黨競相爭取的香餑餑。

民眾黨是成立時間不長的新興政黨與臺聯黨相類似,都是依賴於個人聲望興起的政黨,體現出“一人黨”的濃厚色彩,民眾黨主要是依靠柯文哲個人的聲望和影響,現今柯聲望較高,在中間選民和年輕世代中頗有影響,也吸引著對民進黨、國民黨兩大黨不滿的淺綠、淺藍以及少數深藍、深綠人士,連帶著黨有著較高的氣勢,在柯文哲的聲勢拉抬下,民眾黨“立委”選情較上屆將會有所增加。

當然,原本民眾黨似可有更好些的發展,即與國民黨合作形成“藍白合”共同下架民進黨,如此一旦成功,柯文哲可占據臺灣地區副領導人之位,民眾黨內一些重要人物也跟著獲益,占據行政及其它部門一些重要位子。而“藍白合”成功激起的高漲氣勢,以及國民黨在“立委”選舉中的禮讓,民眾黨“立委”選情必定會有更大些收獲。隻是民眾黨的戰略判斷失誤,斷送良好機緣。在“藍白合”上,看不清形勢,表現得過於強勢,按兩黨實力看,民眾黨與國民黨還是有著較大差距,無論是“立委”席次,還是縣市長席次,抑或基層組織動員能力和實力,都無法相提並論,可民眾黨方面卻一直較為托大,要價太高,柯自認為民調不輸侯,並不甘心屈居副手,甚至認為國民黨有求於民眾黨,試圖好好拿捏一把,致使合作在最後關頭破局。民眾黨的做法,使自己失去瞭一次壯大自身的極好機會。

而在“藍白合”問題的處理表現,也使該黨誠信受到強烈質疑,令部分支持者極度失望,導致支持率急劇下降。加之該黨根基很淺,組織薄弱,人才匱乏,經費拮據,實力嚴重不足,使得該黨在“立委”選舉中席次雖有所增長,但非常有限。預計民眾黨席次可望由現在的5席增至約8席,上下約2席空間,高可望達到10席,低約6席,所獲席次基本是不分區部分,區域部分似難有突破。

此外,無黨籍在區域部分約有3至5席上下空間。(楊澤軍,南京大學臺研所教授、江蘇省臺灣研究中心研究員、南京市涉臺咨詢專傢組成員)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