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國務院宣佈明年新年起中止ECFA框架下對臺灣12類產品的關稅減讓,舉措引發瞭各方關註。大陸的這一措施從宣佈到實施,看起來隻給臺灣留瞭9天的時間,而事實上,大陸開展這項調查迄今已經有8個月,陸臺之間經貿狀況究竟如何?這次的措施出臺依據何在?劍指何方?對臺灣的產業、經濟甚至政局會有怎樣的影響?又會如何牽動兩岸關系的前景?

Part.

1

12月15日,商務部發佈2023年第54號公告,宣佈認定臺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消息一出,在臺灣地區引起瞭巨大震動。

臺灣當局立刻回應:絕不接受貿易壁壘調查結果。緊接著,國臺辦回應,本次調查事實清晰,證據確實充分,調查結論客觀公正。民進黨當局對大陸采取貿易限制措施,不符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關於推動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制度化及自由化的要求。我們支持相關主管部門結合對臺貿易壁壘調查最終調查結論,依據相關規定研究采取相應的措施。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謝楠:

“這一次的貿易壁壘調查,打中的恐怕是兩岸經貿合作過程中臺灣當局非常理虧的一點。”

兩岸同屬世貿組織成員,這次大陸也是依據世貿規則對臺灣地區發起調查。無論是商務部的調查結果還是國臺辦的回應,都將矛頭指向瞭同一處,兩岸經貿的一項重要協議——ECFA。

臺灣政經評論員 蔡正元:

“ECFA對臺灣地區的幫助很大,因為臺灣地區在ECFA的三分之二以上的項目裡,和日本、韓國的產業是相互重疊的。由於臺灣地區到大陸的貿易本身有運輸成本的優勢,再加上關稅降低的優勢,使得臺灣地區出口到大陸的相關產品,特別是在長江以南,就有瞭和韓國、日本的比較優勢。”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於2010年,在其中的早期收獲清單中,大陸對臺灣地區降稅產品539項、臺灣地區對大陸降稅產品267項。商務部的調查報告指出:大陸通過《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長期惠臺讓利,臺灣地區卻未實質減少對大陸的貿易限制。據專業人士估算,如果ECFA被中止,將直接為臺灣地區帶來20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占對陸出口總額的17%。這些損失主要分佈在提供大量工作崗位的傳統產業。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劉英:

“ECFA對於兩岸,尤其是對臺灣方面,無論是農漁業還是制造業都帶來瞭大量的好處。一旦ECFA停止,涉及到大量的中小企業,而這些中小企業是解決城鎮就業超過80%的市場主體,這些市場主體一旦出現問題,損害的就是臺灣地區老百姓的根本利益。”

臺灣地區當地的傳統產業廠商顯然不願意承擔這樣的沖擊。自大陸公告發出後,他們開始積極遊說臺當局,催促當局與大陸進行友好協商。臺灣島內也出現瞭對當局批評的聲音。

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 許舒博:

“這個議題的影響非常大。需要馬上組成專案小組來應對這樣的方案,不然的話,很多的產業將無所適從。而且在短期之內,我們又沒有辦法能夠開辟另外一個市場來取代大陸。”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謝楠:

“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關於兩岸關系正向交流的呼聲在臺灣社會本身是比較高的,所以這次貿易壁壘調查的發起,加劇瞭臺灣民眾焦慮的心理,相當多的工商業者非常希望能夠西進大陸,能夠與大陸進行互動協商,能夠有效的處理這個問題。”

臺灣地區工商界的緊張情緒,來自臺灣地區對大陸的巨大經貿依賴度。大陸是臺灣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據臺灣地區經濟部統計,2022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比重38.8%,進口方面,臺灣地區有20%進口來源為中國大陸。同時,大陸也是臺灣地區的最大順差來源地。2022年臺灣地區享受的順差金額高達1565億美元。據海關總署公佈數據顯示,2022年臺灣地區GDP達7600億美元,從大陸得到的貿易順差占GDP比重超20%。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謝楠:

“如果觀察這麼多年臺灣的貿易順差,會發現,如果將從中國大陸獲得的順差拿掉的話,臺灣的貿易是呈逆差狀態的。從這個角度來講,來自於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其實是支撐近些年來臺灣經濟保持相對不錯增速的關鍵性因素。”

經貿壁壘調查始於今年4月12日,截止日期至2024年1月12日。但沒等到截止日期,商務部就提前發佈瞭公告。調查指出,僅在本次調查期間,禁止進口大陸產品的數量就由調查立案時的2455項增加至2460項,後又調整至2509項。其中,包含大量民生必需品,如農產品項下的米面油、新鮮水果、蔬菜、乳制品、雞蛋等,工業品項下的空調、冰箱等傢用電器。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劉英:

“我認為提前公佈,實際上有利於推動它的選情。選民為瞭自己的核心利益去謀福祉,去選真正能夠保護臺灣老百姓利益,保護兩岸經貿往來的核心紐帶利益的政治當局。”

Part.

2

多年來,同根同種、血濃於水的情分,讓大陸在對臺貿易的態度上一直采取的是惠臺政策。給予更多的讓利,保護臺灣地區相對脆弱的產業,成為兩岸經貿關系的特點。“讓利”的存在讓臺灣地區普通民眾都習以為常。

過去,臺灣地區從“讓利”中,拿足瞭好處。為瞭照顧臺灣地區農漁民利益,擴大臺灣地區農產品出口大陸市場,大陸方面采取瞭一系列臺灣地區農產品零關稅優惠政策。通過“對臺采購”,大陸幫助臺灣地區消化農業滯銷產品,組織采購團赴臺采購電子、石化等產品。2010年,對臺采購近200億美元。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下,臺灣地區獲益匪淺。截至2020年底,臺灣地區企業享受瞭累計約70億美元的關稅減免。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謝楠:

“由於兩岸貿易壁壘的存在,由於對大陸大量的出口產品的歧視性政策,使得臺灣地區在兩岸貿易過程當中,獲得瞭遠高於它正常水平的貿易順差。相較於我們與其他的經濟體,比如韓國、東盟,雙方都秉持WTO互利互惠的原則。但是對臺灣地區,我們一直強調一傢人什麼事情都好商量。”

經貿壁壘調查結果也令臺灣地區工商界擔心會影響臺灣地區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進而引發臺灣地區的“經濟海嘯”。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劉英:

“畢竟大陸是臺灣地區的最大市場,如果對大陸出口受到限制,那臺灣地區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不僅在大陸,包括在區域內,無論是RCEP內部還是CPTPP內部,都會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臺灣地區的出口競爭力就會大幅降低。”

12月21日,大陸開制裁頭一炮,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佈公告決定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部分產品關稅減讓,自2024年1月1日起,對原產於臺灣地區的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協定稅率,按現行有關規定執行。制裁公告稱,希望臺灣地區采取有效措施,取消對大陸的貿易限制。

這次制裁後,根據事態發展是否會有進一步的制裁,甚至直接中斷整個ECFA協議,令人格外關註。但目前雙方還存有斡旋餘地。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王治國:

“化工產品對大陸的相關產業和企業的沖擊損害是最大、最明顯的,也是充分考慮到這個行業對島內民眾的影響可能是最小的。”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謝楠:

“兩岸之間有三種處理辦法。第一種辦法就是雙方協商面對面各自需要什麼?我相信臺灣當局非常清楚,因為我們一再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之間進行官方互動必不可少的基礎,兩岸面對面的協商,是解決問題最好的途徑。第二,雙方可以訴諸於WTO,但是整個處理流程是非常漫長的。第三種辦法就是根據相關報告提出制裁。把三個路徑都擺出來,我相信無論是島內的工商界,還是島內的相關業者,亦或是臺灣地區的民眾,都知道哪一種途徑是最佳選擇。”

無論後續如何,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或許會最終落下,震動臺灣的基礎產業。兩岸經貿羈絆已深,這樣的關系是如何發展演進的呢?

Part.

3

12月1日,臺灣地區財政部門宣佈,自2024年1月17日起,停止征收大陸制鞋靴“反傾銷稅”。臺媒表示,這項稅收在臺灣地區課征16年即將走入歷史,未來不論是實體店還是網絡購物,島內民眾都有望買到更便宜的大陸制造的鞋子。

這是近年來兩岸經貿關系中的可喜一幕。回溯歷史,兩岸經貿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

上世紀九十年代,臺商掀起西進大陸的熱潮。到1996年,兩岸經貿依存度躍升到10.95%,這引起瞭臺灣當局的警惕。為瞭降低對大陸的經濟依靠,李登輝先後推出瞭“南向政策”和“戒急用忍”,鼓勵臺商投資東盟,限制大企業、科技產業對大陸投資,可臺商們的足跡早已遍及大陸,李登輝的政策並沒有起到阻隔大陸市場的作用。

臺灣政經評論員 蔡正元:

“大陸的改革開放政策,不可否認給很多臺灣企業快速發展提供瞭空間。當時的臺灣地區,土地不足,人力不足,政府單位又官僚氣息太重。同一時間,大陸的官員,為瞭要推動經濟發展,真的是費盡心力,無微不至地替臺商、外商提供服務。”

2008年,馬英九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兩岸政冷經熱的局面迅速扭轉,大陸與臺灣地區的經貿往來開始步入發展的春天。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謝楠:

“2008年到2016年間,馬英九先生執政,當時因為有‘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所以兩岸經貿合作關系獲得瞭長足的發展。因為有政治互信的基礎,雙方都認為經貿合作關系應該要走向機制化。兩岸進行瞭經貿合作協議的談判,形成瞭ECFA。ECFA其實是一個框架協議,包括服務貿易,貨物貿易,投資保障協議。”

時任臺灣海基會董事長 江丙坤:

“我相信這兩項協議是臺灣經濟發展歷史上重要的裡程碑。”

2010年9月,ECFA在海峽兩岸正式生效。由於大陸在協議中盡可能“讓利”臺灣地區,外界也普遍把ECFA看做是大陸惠臺的政策。在ECFA的“早收清單”中,大陸同意臺灣地區的18種農漁產品列入免稅項目,而並沒有要求臺灣地區對等開放農產品市場、降低大陸產品進口關稅。據統計,列入“早期清單”的產品,平均關稅降幅達到10%以上。對臺灣地區的經濟成長率增加約1.72%、總就業人數增加約26.3萬人,民眾普遍受惠。

Part.

4

近期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針對兩岸服貿協議發表言論,指服貿一旦施行,臺灣民眾將大幅失業,臺灣經濟也將會衰敗。ECFA自簽訂已有13年之久,但除瞭早收清單,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協議一直遲遲未能簽訂,究其原因是民進黨再次上臺,極力阻撓。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臺美關系室主任 汪曙申:

“在ECFA協議通過之後,雙方還要繼續推動貨物貿易談判和服務貿易談判,但是後來臺灣政治局勢發生瞭變化,所以在後續的談判協商中遇到很大阻力。臺灣內部始終有一股勢力幹擾、阻撓兩岸正常的貿易關系,最主要的代表就是民進黨和部分的‘臺獨’團體,使得兩岸服貿協議中斷瞭。”

民進黨痛罵ECFA讓臺灣地區的經濟自主性流失。兩岸服貿、貨貿協議是“黑箱操作”。蔡英文更把ECFA比作“糖衣毒藥”。

臺灣政經評論員 蔡正元:

“兩岸之間的ECFA協議本來是要不斷擴大的,但停留在原地不動瞭。原來500多項早收清單的項目沒有再繼續擴張瞭,一直都維持原狀。到瞭蔡英文時代,她享受瞭馬英九時代所建立的ECFA政策的紅利,利用瞭ECFA500多項的產品,這500多項產品占兩岸貿易1/4的比重。她判定認為兩岸關系再怎麼緊張,大陸也不會單方面取消ECFA,所以她就有恃無恐,推動兩岸關系互不隸屬,不斷走向‘臺獨’進程。”

2016年,蔡英文上臺後不斷強化與美日合作,鼓吹“新南向政策”,淡化兩岸經貿關系。管制、阻撓兩岸經濟交流。2018年,中美貿易戰打響後,蔡當局又積極配合美國遏制大陸,不斷鼓動臺商回流。在民進黨當局的阻撓下,臺商對大陸投資逐年減少,創下30多年來最大降幅記錄。

為瞭配合美國壟斷半導體先進制程,阻止中國大陸的科技發展,民進黨當局還放行臺積電,批準最先進的制程工廠落戶美國。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臺美關系室主任 汪曙申:

“在這個方面島內也存在一些疑慮,特別是臺積電等高科技產業。因為在美國不斷渲染臺海危機的過程當中,美國將臺積電作為一個重要的籌碼,不少的美國政客,包括行政當局的國會議員都提出在危機狀態下要毀掉臺積電等等。所以臺灣社會在中美戰略競爭的格局下,對於美國的對臺科技政策或者對臺科技的幕後想法是十分擔憂的。”

2023年的經貿壁壘調查或許也為偏離軌道的臺當局敲響瞭警鐘。12月2日臺當局“主計總處”發佈最新預測,因島內出口嚴重萎縮、民間投資不振,全年經濟增長率下修為1.42%,為14年來最低。IMF發佈的最新預報也顯示,預估臺灣地區2023年經濟增長率僅有0.8%,這與兩岸貿易衰退有直接關系。但衰退背後,兩岸經貿的發展依然韌性十足。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臺美關系室主任 汪曙申:

“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兩岸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巨大的合作、地緣、人員、血緣優勢以及大陸不斷發展的經濟基礎和產業優勢,蔡英文執政7年來,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竟然上升到42-43%,說明即使民進黨采取一些貿易限制政策,即使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包括美國在兩岸經貿中采取的一些負面政策,都並沒有阻礙臺灣地區對大陸的出口,也沒有阻礙兩岸經貿規模的持續擴大。”

國臺辦表示,海關總署決定自12月22日起恢復臺灣地區石斑魚的輸入。石斑魚的輸入曾於2022年6月13日起暫停。同時,國臺辦提到,隻要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兩岸就是一傢人,一傢人的事情就好商量、好解決。我們願意與島內有關方面共同努力,繼續為恢復臺灣地區農漁產品輸入大陸提供幫助。

臺灣有人跳腳、有人扼腕嘆息,有人呼籲正面解決、也有人則是繼續不惜綁架民眾福祉、來污名化兩岸經貿。有評論說,距離臺灣地區的領導人選舉僅有三周多一些的時間,這是關系到未來地緣政治的大事,而北京在這個時候宣佈的關稅減讓中止措施,顯示出審慎的態度。其實刨除這次取消關稅減讓的產品,兩岸的貿易互惠程度仍然極度不平衡,北京還有不少的空間來糾正這種不平衡,而措施是否會加碼,也取決於臺灣方面的回應以及行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