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傢人不說兩傢話,一傢人也不吃兩傢飯。這就很好!
文 | 海上客
近日,有網絡平臺視頻顯示,臺北士林夜市一攤主出售的梅花糕受熱捧。
果然,有記者探尋到現年29歲的攤主連先生這制作梅花糕的手藝,是去大陸時在南京學的!
看著他那生意紅火的樣子,海叔不禁要想,如果有人投資,連先生似乎可以到臺北市南京東路開一傢南京梅花糕店鋪!
有島內網民發現臺北士林夜市開賣大陸傳統點心梅花糕 圖:環球時報轉臺媒
01
當然,這話有戲言的成分。
畢竟,在哪兒售賣什麼吃食,可能會有多少盈利,這是一門專業。
從賣小吃這一細分的投資領域看,到士林夜市湊個熱鬧,顯然是明智之舉。
之所以要把連先生所制售的南京梅花糕與臺北市南京東路放在一塊兒說,是因為此前,民進黨當局對臺灣地區一些源自大陸的小吃加緊打壓。
臺北市南京東路周邊 圖:中評社
比如接到綠營側翼對大陸螺螄粉的所謂“批評”之後,民進黨當局立即要求螺螄粉下架。
這螺螄粉不過是一味小吃。招誰惹誰瞭?可就因其源自大陸,就不入民進黨當局之眼。
這真是笑話瞭。
海叔要說,螺螄粉的老傢在廣西。其也算米粉的一種。那麼不妨說說在臺灣更具歷史名聲的桂林米粉。
白先勇先生的《花橋榮記》,寫的就是這一味吃食,以及與之有關的鄉思。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梅花糕在士林夜市被熱捧,一點兒也不令人感覺奇怪!
當年,跟著蔣介石從南京到臺灣的人有多少?他們當中是否有人也懷念傢鄉的便宜又熱乎的小吃梅花糕?
如今來說,哪怕老人日漸凋零,年輕一輩多多少少有人從老人口裡聽到過梅花糕。更何況,臺灣地區的人對梅花可是有所偏愛的。這一點,民進黨當局難道不知道嗎?
02
有報道稱,目前在臺灣地區,不管是流動夜市還是固定夜市,比較常見的都是臺式,或者越式、日式、泰式、意式小吃,很少有大陸小吃。
臺北寧夏夜市內的圓環邊蚵仔煎店老板賴炳勛在做蚵仔煎 圖:中新社
海叔要說,這種說法比較片面。
確實,諸如越式、日式、泰式、意式小吃匯聚臺灣地區各大夜市,是一個好現象。說明臺灣地區能夠容納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但也要看到,所謂臺式,以及中國之一省的美食,其實與祖國大陸各地美食是有著更為緊密的關系的。
比如蚵仔煎,與閩南語一樣,發源地在福建,而如今在臺灣地區頗為流行。
而更多臺灣地區美食,特別是小吃,本身不僅源自大陸,且至今為止與大陸一些美食有著淵源。比如某某豐小籠——最近有美食評論界人士在測評,該小籠與上海南翔小籠饅頭如何分得瞭伯仲。
竊以為,這也沒什麼可以分伯仲的。本是同宗同門,如今各有千秋。
看一看臺灣地區美食作傢逯耀東先生的《寒夜客來》《肚大能容》,也就知曉臺灣地區美食的淵源實是在大陸。
03
區桂芝老師
近日,臺北市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的區桂芝老師痛批臺灣地區現行課綱是“無恥”課綱,大量刪除文言文,形同在全世界瘋學中文的潮流裡選擇“自宮”,引發網絡熱議。
其實,道理很簡單,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們,為什麼無權更好地掌握中文?民進黨當局再搞什麼課綱修改,他們參選時是不是還得說中文?無論是閩南語還是所謂的“國語”,都是中文。我還看到區老師用粵語背誦唐詩,可見中文方言的魅力。
同樣的道理,在中國的土地上,憑什麼沒有吃源自祖國大陸美食的自由?為什麼螺螄粉要被下架?
看到梅花糕受熱捧,真是不錯。看民進黨當局能否將梅花糕也下架瞭?如果無法下架,那麼,臺灣同胞在吃甘甜軟糯的梅花糕的時候,該想一想,大陸的南京,有梅花山。還有更多的大江大河。
臺灣島與之一起,構成瞭一個大中華。一傢人不說兩傢話,一傢人也不吃兩傢飯。這就很好!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