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灣地區的年度漢字“缺”字出爐,可謂“一字知秋”,道出島內現狀和民意心聲。在民進黨選舉至上和“臺獨”意識形態治理下,島內亂象頻發,是非顛倒,正義缺失,民心思變。

而這當中,不斷被“去中國化”洗腦的臺灣年輕人,會不會深受民進黨“獨”害,“缺”失一個美好的未來更值得關心和憂慮。

日前,島內北一女中語文老師區桂芝揭竿而起,率先吐露眾多教育者的心聲。她痛批民進黨當局108課綱“去中國化”,刪減多篇文言文,是“無恥課綱”,殘害學子。

“老師們再也享受不到尊師重道的校園倫理,孩子們失去瞭紮實的基礎教育,更慘的是,也同時失去合宜的生活教育。”區桂芝的話振聾發聵,展現出“獨向高樓撞曉鐘,不信人間耳盡聾”的孤勇,也表達出對臺灣年輕學生缺乏正確民族、文化認同教育和“真善美”品德教育的憂慮。

對此,有島內評論直指,108課綱明面上是刪古文,“去中國化”,骨子裡是要掩飾民進黨自身執政的缺德失能無恥,是其德不配位心虛的表現,這才是108課綱刪除多篇古文的重點。

而新黨臺北市議員侯漢廷認為,民進黨通過課綱修訂不斷灌輸所謂“臺灣價值”,等於從小告訴小朋友,能力如何不重要,隻要有“臺灣價值”。等於從小灌輸“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身無分文也要挺英文、敗壞道德也要挺清德”的意識形態。

島內教育產業總工會認為,108課綱的制定欠缺政策分析,在追求“政治平衡”為導向的情況下倉促上路,導致政策執行與解讀方式宛如多頭馬車,形成當前亂象。

“課綱不檢討,臺灣不會好”。以“臺獨”意識形態洗腦,“獨(毒)”害臺灣年輕世代的民族、國傢認同和思想、品德教育,從小就形塑“分裂”意識,是民進黨長期的佈局,也是其獲取政治私利的重要教育基礎工程。隻會讓島內年輕時代陷入“我是誰”的迷茫和“無根”的恐慌,貽害子孫。

除瞭學生世代的教育“獨”害之外,臺灣年輕人更有被推向戰場的危險。明年1月份開始,島內義務役將恢復1年役期。民進黨和賴清德為瞭選舉,騙年輕人和年輕人的傢長“義務役不會上戰場”的謊言已經被戳破,因為誰也無法回避“槍炮一響,臺灣處處是戰場”的事實。

而民進黨當局為此推出的配套大學學習“3+1方案”,即“3年讀大學、1年服兵役”的計劃,雖然教育部門調查時有46人表達意願,但最後隻有5人報名。各高校申請人數多數掛零,令人傻眼。

此前,這一方案就被認為是不切實際,完全不受歡迎。一是“3+1”帶來的超修學分對學生而言太累,並面臨大學求學經驗斷裂,返校後還面臨銜接不暢、學分超修等壓力。另外,還有不少傢長和學生表示,重點在於不想服兵役。因為“應該沒有人想當兵,也不懂為何要當兵。”

而這也應驗瞭“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之說,證明民進黨執政下,兩岸關系兵兇戰危,隻會把年輕人推向戰場當“臺獨”炮灰,不得人心。

長期以來,民進黨將臺灣年輕人視為“天然獨”,是自己的綠色大票倉,但近年來,這一情況已逐步發生改變。因為在年輕一代的成長歷程中,並沒有看到他們所期待的改變和更好的生活,反倒是低薪、過勞,房價高,失業率高,貧富分化嚴重,“居住正義”淪為口號,詐騙橫行,弊案頻發。這些,都讓島內年輕人對民進黨的“執政”失望,進一步轉化為“疑綠世代”。

為拉攏和找回年輕人的選票,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積極塑造人設,從錄制與年輕人互動影片,談寵物到校園開講,但無論如何造勢,成效仍然有限。嚴肅尷尬的校園演講更是出乎意料地遭到學生無情的狂轟濫炸,被批“德過且過”,毫無誠意。

有島內評論指出,民進黨過去靠著年輕世代的支持執政,如今年輕世代失望轉身,民進黨選前1年開始力挽狂瀾,補助學費、學貸與房租,但民進黨執政7年以來,早已傷透年輕人的心,粗糙的政策買票,恐難喚回年輕人的心。

也有學者指出,民進黨的兩岸論述是“和平不能忘戰”“備戰才能止戰”,對兩岸該如何“避戰”談之甚少,兩岸關系一旦生變,奔赴第一線戰場的就是青年世代。他們反戰、恐戰、厭戰的怒氣,就隻能折射在民進黨和賴清德身上。

不是年輕世代拋棄瞭民進黨,而是民進黨一意“獨”行,拋棄瞭年輕世代,傷瞭他們的心。

對此,島內作傢王子芩就認為,青年朋友需要的是一個有“積極性未來”的社會。民進黨隻會對青年朋友做意識形態的洗腦,“仇中”讓臺灣青年錯失兩岸共同發展的機會。當年如果服貿通過,可以帶動中國大陸到臺灣超過3000億的服務業投資,創造超過五萬個青年就業機會,可惜臺灣青年錯過這個機會,讓臺灣青年持續面臨低薪的問題。

日前,新黨也提出“青年創富大中華戰略”,就是要將“小三通”與大陸的五條“一帶一路”做銜接,形成一個“手掌佈局”。讓貨出得去,錢進得來,兩岸青年共同創富,兩岸青年才有新希望。

而大陸方面也多次表態,將持續關註臺灣青年所思所盼,為臺灣青年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提供良好條件,助力臺灣青年在大陸追夢築夢圓夢。讓他們在大陸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兩岸關系好,臺灣才會好,臺灣青年才會有更好的未來。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