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還剩不到一個月,島內政治氣氛日趨緊張。民進黨副手參選人蕭美琴最近就兩岸議題發表的言論引發廣泛關註。她強調“維持現狀是國際最大公約數”。

朱鳳蓮:兩岸現狀的本質,是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

在周三(13日)舉行的國臺辦記者會上,國臺辦新聞發言人朱鳳蓮在回答深圳衛視直新聞提問時明確強調:“兩岸現狀的本質,在於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不可分割的。”她進一步闡述,維持現狀的真正意義在於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勢力,保護兩岸關系不受這些勢力的破壞。

國臺辦記者會(12月13日)

劉匡宇:兩岸關系的現狀必須基於法理、歷史和政治的整體考量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匡宇對深圳衛視直新聞表示,“長期以來,臺灣當局跟隨美方在兩岸議題上炒作,對兩岸現狀的理解存在顯著偏差。”他強調,理解兩岸關系的現狀必須基於法理、歷史和政治的整體考量。在這個基礎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不容置疑,而兩岸關系的本質應是共同謀求國傢統一。

劉匡宇批判瞭民進黨當局對兩岸現狀的故意曲解和否認,指出其將兩岸目前的分裂狀態視為“臺海現狀”。他認為,這種觀點旨在固化當前的分裂狀態,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本質上是對兩岸同屬“一中”政治關系的否認和扭曲。“進一步地,民進黨當局不僅想固化這種分裂狀態,還企圖將其長期化,甚至永久化,以此拒絕與大陸的統一。”劉匡宇說。

劉匡宇同時分析瞭民進黨利用“現狀論”的策略,即,民進黨的目的在於摘掉自身作為現狀破壞者的帽子,將責任轉嫁給中國大陸,同時將此與國際共識聯系起來,為國際介入臺海事務提供借口。民進黨當局試圖惡化兩岸現狀,通過升級對抗和沖突,尋求在各個方面從事實到法理上實現所謂“獨立”。

臺灣教改激辯:“去中國化”或致“歷史失憶”

實際上,兩岸現狀的核心在於“一個中國”,即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這一原則不僅涉及政治層面,也深刻影響著文化和教育領域。

臺灣北一女中的區桂芝老師強烈批評臺灣教育課綱的“去中國化”,因為這關乎兩岸現狀中的一個敏感和關鍵問題——即文化認同和歷史記憶的維系。

朱鳳蓮在周三的記者會上指出,盡管民進黨當局推行“去中國化”,試圖割斷兩岸文化聯結,但這無法改變臺灣社會的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她表示,區老師的言論反映瞭島內許多老師、傢長和專傢學者的心聲,是正義之聲。

她還指出,任何“去中國化”的做法,都無法改變臺灣社會中深植的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也無法割裂兩岸的歷史聯系和同胞的血脈聯系。她警告民進黨當局的逆流而動、忘記祖先的行為,必將面臨兩岸同胞更強烈的反對。

臺北第一女子高中教師區桂芝在“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記者會上發言(圖源:新華社)

政治動因:臺灣教育課綱的深層挑戰

劉匡宇分析認為,教育是關乎長遠的大計,背後的“去中國化”現象並非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政治動因的具體表現。他認為,這是民進黨蔡當局系統謀劃的“文化臺獨”“去中國化”策略的一部分。蔡英文政府雖不敢直接推行“法理臺獨”,卻通過“文化臺獨”來削弱兩岸的文化和歷史聯系。這種“破”與“立”的策略,旨在破壞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同時構建所謂的“臺灣民族”主體性。

回首臺灣過去20多年的教改,始終在臺當局“去中國化”的幽靈原則指導下進行,這種倒行逆施所造成的惡果有兩方面,劉匡宇指出,一方面,臺當局試圖斬斷兩岸歷史聯系的努力,包括修改歷史課綱、淡化中國史的重要性,以及推動對“媚日史觀”的宣揚。其次是改造臺灣的“文化認同”,這主要表現為矮化漢語和重新定義“國文”,以及稀釋國文經典,將之替換為所謂的“臺灣文化”。

“比如,蔡當局通過‘立法’,將‘國語(漢語)’貶為‘華語’,與閩南話、客傢話、少數民族語言等並列為平行通用的‘官方語言’。”劉匡宇說。

劉匡宇:教育是決定未來的關鍵領域

在探討有關島內教育持續“去中國化”對兩岸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和應對策略時,劉匡宇指出,教育是決定未來的關鍵領域,而當前臺灣的教育政策背後隱藏著意識形態的鬥爭,這種鬥爭不僅在爭奪年輕一代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念,也直接影響兩岸關系的發展。

劉匡宇建議,一方面要保持對島內各類“臺獨”及其變種形式的堅決反對和高壓遏制,包括蔡英文的“新兩國論”,賴清德“雙獨”組合的“務實臺獨論”,以及其在文教、法律、經濟等各方面的脫鉤、斷鏈和分離主義做法。

另一方面,要更多與島內直接對話,無論是走過去,還是請進來。“要讓島內民眾,特別是青年和首來族群體,通過切身體會,感悟到兩岸文化認同的一致性與親和力,持續建構兩岸未來世代共同認知結構和利益基礎。”劉匡宇說。

青年交流破冰:臺灣當局政策逆流無阻兩岸融合

臺灣教育課綱中的“去中國化”問題與近期兩岸交流活動的增加之間形成瞭鮮明的對比。直新聞註意到,2023年,兩岸交流活動的增加,尤其是在文化藝術、教育和科技創新等領域,為臺灣青年提供瞭親身體驗大陸發展的機會。如在廣東,11月30日,隨著第二屆海峽兩岸暨港澳電競聯賽總決賽在深圳落下帷幕,深圳海峽兩岸交流融合月圓滿收官。交流融合月30多項活動受到兩岸同胞廣泛關註,島內各界2000餘人參加。

朱鳳蓮指出,很多臺灣青年第一次來到大陸。他們共同的一個感受就是三個字:“不一樣”。許多臺灣青年第一次來大陸後,發現實際情況與島內的負面信息不同。她強調,大陸的發展、進步以及大陸同胞的友善和熱情,改變瞭一些臺灣青年對大陸的看法,他們希望未來能更頻繁地訪問大陸。她呼籲,不應讓島內的負面信息限制瞭對大陸的認識和想象。

劉匡宇分析稱,大陸方面積極推動的兩岸交流活動,尤其是針對青年的文化藝術、教育和科技創新等領域的交流,提供瞭一個獨特的機會,讓臺灣青年親身體驗大陸的發展和進步,從而有助於打破由“去中國化”教育政策帶來的偏見和隔閡。

在談到島內阻撓兩岸交流的行為時,劉匡宇說:“民進黨當局對兩岸正常交流的持續阻撓,不僅影響瞭兩岸交流的質量,還可能對臺灣青年的世界觀產生長遠的負面影響。”

他補充說:“盡管面臨這些挑戰,但通過各種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項目,我們仍然可以在兩岸青年之間建立起更深層次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他強調,應對這種狀況的策略包括堅決反對和遏制島內各種“臺獨”行為,同時加強與島內民眾的直接對話,特別是青年和首次來大陸的群體,通過切身體驗感受兩岸文化認同的一致性和親和力。

這種做法有助於建構兩岸未來世代的共同認知結構和利益基礎,促進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和融合,“這對於兩岸關系的長期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特別是在當前‘去中國化’教育政策和島內某些政治勢力試圖阻撓兩岸交流的背景下。”劉匡宇說。

作者丨田鑫,深圳衛視直新聞駐京記者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