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距臺灣地區2024年領導人選舉登記僅剩5天,在野”藍白兩黨整合之爭終見破局,在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見證下,“藍白合”達成共識,至於正副手人選是“侯柯配”或“柯侯配”,將由外界民調及藍白提供的內參民調綜合決定,11月18日星期六公佈結果。

臺灣媒體公佈的一份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如果四個人各自參選,民進黨賴清德依然領先,不過相比9月又有下降;而在國民黨侯友宜與民眾黨柯文哲達成合作,同時郭臺銘不參選的情況下,無論“侯柯配”的42%,還是“柯侯配”的41%都會勝過綠營組合6個百分點,不過兩種搭配之間就隻有1%的差距。

這些復雜的數字究竟如何解讀?又將如何反過來影響臺灣地區選舉的局勢?

臺灣選民的意見如何?兩岸關系是否是臺灣選民最關切的議題?

01

傳統民調:用電訪與時間賽跑

臺灣民調公司董事長 吳世昌:

“這是我們做民調的一個標準的電訪中心,位於臺北一個60席的電訪中心。”

每天下午兩點起,民調電話中心開始有瞭人氣。晚上六點過後,臺北臺中兩地電訪員170線全線動工。

依照計算機上問題逐一提問,再依照對方的答案詳實記錄,是這些電訪員的日常。隨著“選戰”逼近,更加忙碌。為掌握最新民意脈動,為滿足各政黨、各參選人客戶的需求,最短時間內要給成果。

臺灣民調公司董事長 吳世昌:

“我們通常都會提供完整的百分比,加權前後的百分比表,還有完整的交叉分析表,所以可以看不同年齡、性別、族群之間的支持度的差異。

每天跟時間賽跑,這是傳統民調公司的作法。每份問卷打著傳統市內電話,至少一千份有效樣本數,推估至臺灣2300萬民眾的意見。但隨著手機普及,不少民眾沒裝市內電話,為避免失真,手機占比越來越重。

02

每到選舉,必有民調

臺灣政治評論員 唐湘龍:

“政治人物每天沒有看到民調,是不敢出門的。他根本不知道今天外面天氣怎麼樣,民調就是政治人物的‘天氣’。天氣看氣象報告,準確度很高,但民調就不一定。政治人物或者說政黨,尤其是候選人,對民調會非常在乎,尤其是及時性的民調。

從1996年臺灣地區首屆民選領導人開始,每到選舉,必有民調。連這回首次跨政黨合作的藍白整合,就卡在是否由“全民調”來決定誰正誰副。柯文哲11月8日自行公佈三份民調結果,平均贏國民黨侯友宜8個百分點,但侯友宜批評民調加權有很大的誤差,各自堅持自己的民調領先對方。

牛棚創意整合營銷執行長 柯昱安:

“抽樣的方式不一樣,出來的方向也都不太一樣。出來數字高低也不同,但是你不能說它是‘假民調’。”

臺灣政治評論員 唐湘龍:

“民調第一關乎到選舉氣勢。作為主要候選人,如果領先,氣勢就越來越強。人都是希望去支持勝利者,如果候選人氣勢很弱,民眾就懶得參與討論,對選舉就變得很無感。所以民調對帶動氣勢,鞏固支持者的氣勢,有重要意義。平常根本就不認識的民調公司突然出來定期發佈民調,但選舉一結束又不見瞭,你說一定是‘假民調’嗎?很難定義,因為它為選舉而生,為選舉而死。民調的數據純粹是為瞭誤導或者擾亂市場中對選舉整個形勢的判斷。”

影響最終民調數字因素太多,《鳳凰聚焦》記者走上街頭實測。根據11月1日臺灣網絡媒體《新頭殼》公佈的最新民調,如果是“四腳督”四位參選人,經過加權後的結果顯示:賴清德27.99%、侯友宜27.62%、柯文哲25.84%、郭臺銘9.39%。賴清德、侯友宜民調拉近,侯友宜還超車柯文哲,排行老二。

11月4日,記者實際在臺北市區街訪一個下午,40位民眾投票,支持柯文哲14位,賴清德10位,侯友宜跟郭臺銘勢鈞力敵各8位,柯文哲強壓其他三位參選人。

03

大數據分析助力民調精確度

就在街訪的同時,大數據公司正從網絡社群媒體討論區超過30億筆數據庫中,演算出不同年齡層對各參選人的好感度以及當選率。

臺灣網絡民調機構數據策略暨分析總監 葉峯谷博士:

“當選率不是單一因素,嚴格來講,不會隻用網絡聲量來決定當選率,因為網絡聲量的變異性很大。但會綜合考慮過去投票記錄、聲量高低、在臉書或粉絲專頁上的互動強弱、如果媒體有發佈民意調查,會適度加上去。網絡爬蟲收集網絡信息後,我們會做文章語意情緒的判斷,用國際級NLP情緒模型跟人工重讀判斷,將結果兩兩比對,精確度、正確率大概可以到九十百分比以上。”

臺灣網絡民調機構運營長 蔣志薇:

“在跨世代好感度裡,分瞭四個區間。以20到24歲來看,現在郭臺銘最高0.77,第二名是侯友宜0.43,賴清德0.39,柯文哲0.36。大數據是跳出同溫層很重要的指標,是不分顏色的,全部搜羅之後進行分析,可以瞭解到原來我的理解跟真實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網絡對參選人來說,就是“空戰”,隨著科技普及,這種網絡帶風向策略,全盤打破過去打選戰隻打“陸戰”,也就是動員地方組織的模式,選戰氛圍一改,影響選民認知,慢慢形塑出另一種選舉民調產業鏈。

牛棚創意整合營銷執行長 柯昱安:

“傳統民調公司希望自己的民調影響力變大,所以選擇跟名嘴、社群頻道、政論節目結盟,讓他們的數字可以被更多人看到。討論度會轉換為網絡大數據,大數據連帶影響到選民,對於候選人現在到底是處在優勢還是劣勢,他們會自己去做判斷。網絡大數據能不能轉換成實體的民調,我認為不會完整轉換,可當是一個非常大的基數時,量變還是會帶來質變。

臺灣政治評論員 唐湘龍:

“如果本身候選人的差距就很小,在正負誤差范圍內,選前又出現一些突發性變數,比如三一九槍擊案,在選前一個晚上、半天時間發生的事情,它隻要能夠影響到二三十萬票,對選舉結果影響就很大。這種情況是有可能的,所以民調不會是百分之百。

04

臺灣年輕人的實際心聲

民調不是勝選保證書,但在選戰中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而想贏得選戰,議題設定同樣重要。在兩岸情勢緊繃之際,從明年開始臺灣義務兵役從四個月延長為一年。

臺灣民眾 陳先生:

“我希望有一個不一樣的政治人物,希望兩岸和平。”

臺灣民眾 黃先生:

“對於賴清德,我想要問他學倫的問題,他曾經要求民進黨的候選人要進行學倫的保證,但屢屢爆出很多人有論文抄襲的嫌疑,我想問他敢不敢要求黨內的人把他們的論文放在桌上,公開讓大傢檢視?”

臺灣民眾 郭小姐:

“會選侯友宜,我覺得他人很實在然後又有行政經驗。”

臺灣民眾 陳先生:

“我要投柯文哲,要給民眾黨一個機會。現在普遍薪水起薪都較低,希望在這部分可以多多提升。”

臺灣民眾 林先生:

“想選侯友宜,我們是國民黨,老百姓平安最重要,因為現在年輕人生活很苦,我們退休人其實是沒有什麼影響,但是我們考慮到年輕人的問題。”

臺灣民眾 王先生:

“選柯文哲,因為想換不同人做做看,他論述很有邏輯清晰,感覺真的有在對臺灣的政策做論述跟規劃。我有小孩,我希望他們的未來可以有一些有遠見的人來規劃兩岸。

05

兩岸議題會不會成為選舉成敗重要因素?

有話大聲問,內心話老實講,想挑戰“大位”者支票、政見滿天飛,但和平發展,依舊是臺灣選民最關切。

臺灣民眾 郭小姐:

“我這次到香港、澳門、大陸,都走瞭一趟,他們的公共建設發展非常快,包括地鐵,四年可蓋十幾條線,可是我們十年還蓋不瞭一條線。”

臺灣民眾 林先生:

“事實上臺灣跟大陸這麼接近,根本不可能分開。我們金門的水還用廈門的,臺灣有多少大陸的老百姓過來,分不開,臺灣人隻是早點從大陸來,都是中國人。

從美食到文化,兩岸密不可分。但近年來兩岸情勢緊張,影響年輕人的兩岸議題,不是抗中與親中,而是民進黨政府“備戰才能避戰”論述,明年一月起恢復一年制義務役。

牛棚創意整合營銷執行長 柯昱安:

我認為現在年輕人,對於民進黨這個品牌認同度很穩固,大概有30%左右的市場,對於民進黨來講,柯文哲是一個很大的威脅。關鍵在於年輕的支持度要如何轉換成選票。”

2024臺灣地區選舉人數有1950萬人滿20歲,可首度參與投票的首投族有103萬,在兩岸局勢渾沌不明下,年輕人反感、傢長緊張,恐將成為“在野”陣營下架民進黨的助力

11月15日,國臺辦表示,如果賴清德副手確實由臺灣所謂的“駐美代表”蕭美琴擔任,兩個人將是“獨上加獨”。這樣一來,臺灣“大選”將變成藍白組合對決“雙獨組合”。雖然現在民調數字有高有低,但目前的大多數民調都顯示,唯有“在野”合,才有機會下架民進黨。11月18日,藍白綜合統計的民調結果即將公佈,藍白究竟怎麼合,還要靜待數字告訴我們答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