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臺胞王廣亞將一生心血灑在海峽兩岸教育事業。
“從初期在臺灣辦教育到在兩岸創辦十多所學校,外公王廣亞一直都在不足五平方米的辦公室工作,把積蓄都投放在教育方面,先後在臺灣、河南、北京、內蒙古等地創辦瞭多所學校,培養近百萬名學生,將一生心血灑在海峽兩岸教育事業,如今已是桃李遍天下。”王廣亞外孫王新奇向大公報表示,“雖然外公已經去世,但我和母親會繼續傳承傢族的教育事業,秉持外公的教學精神,繼續為兩岸培養人才。”
文、圖:大公報記者馮雷
初見王新奇,他正在鄭州昇達經貿管理學院的辦公室耐心地處理各種事務,辦公室裡掛著他與外公王廣亞、母親王淑芳、妻子程敏姿的合影。王新奇回憶外公曾給他講過的創業故事。1947年,王廣亞為謀生計,遠赴臺灣工作,由於當時臺灣因經濟發展需要大量會計從業人員,王廣亞於是以自己的會計專長開辦瞭會計補習班。從借用校舍到建成學校,從寄人籬下到紮根立足,王廣亞先後創辦瞭臺北育達高級商業傢事職業學校、桃園育達高級中學、臺灣苗栗育達科技大學等學校,開啟瞭臺灣商業職業學校的先河。
然而,故鄉是永遠的牽掛。王廣亞遠離故土40餘載,一直牽掛大陸傢人,多少個日夜隔海遙望,熱血男兒流下思鄉熱淚。王新奇說,外公曾多次拜托國際友人到大陸尋親,直到1984年母親王淑芳從新疆去香港與外公相見,思鄉之情得以緩解。
1990年,王廣亞回到河南省鞏義市海上橋村老傢。“當時王廣亞老先生默默站在老宅門口,許久未動,一語未發,隻是靜靜看著。”該村村民劉偉回憶說,那時他隻有十幾歲,不懂這種久別再歸時的復雜心情,隻覺得奇怪,現在回想深有感觸,傢鄉之情是任何東西無法替代的。
年近古稀仍回鄉辦學
王廣亞回故鄉後,在海上橋村投資興辦瞭一所小學,還為鄉村修橋修路、修建文化廣場。後來,王廣亞看到河南高等教育資源匱乏,很多適齡青年沒有上大學,於是決定在傢鄉創辦大學。“河南是我的故鄉,我從小生於斯,長於斯。作為炎黃子孫,我對祖國、對傢鄉有著深厚的感情,是祖國的改革開放給瞭我回歸故裡、報效鄉梓的機會。我想把在臺灣近半個世紀辦學的成功經驗帶回大陸、帶回河南,為傢鄉培養更多的人才。”這是1993年王廣亞回鄉創辦學校時的感慨,雖年近古稀,但回報鄉梓的創業雄心依然旺盛。
1993年王廣亞投資2億元(人民幣,下同),在新鄭龍湖鎮創辦鄭州昇達經貿管理學院。從1993年1月與河南省政府接洽,到1994年9月23日迎來第一屆近千名學生,昇達創辦隻用不到兩年時間。王新奇說,外公早年雖因購地出現一些問題,並未打擊他為傢鄉辦校的決心,還親自跑遍鄭州、滎陽、新鄭、中牟等尋找校址,直到在新鄭市小喬鄉(今龍湖鎮)找到千畝土地。如今“昇達”已成為一所民辦普通本科學校,已培養超過11萬名畢業生。
王新奇表示,為瞭鼓勵學生在校期間考取註冊會計師等高級職業資格考試,學校專門設立“創辦人特別獎獎學金”,獎勵學習刻苦的學生10000元。
設獎學金資助困難學生
當年鄭州“昇達”開始辦學不久,王廣亞知道部分學生因學費和生活費意欲退學時,便動員臺灣育達高職的教職員工成立“育達支持昇達貧困學生認助金籌募委員會”,援助鄭州“昇達”的困難學生。從1995年3月到1996年上半年共資助167252元,1998年臺灣育達校友捐助瞭10萬元。
為瞭充分利用臺灣教育資源,促進豫臺文化教育交流,王廣亞當時提出讓大陸學生到臺灣上學。王新奇表示,在各方面的支持下,2010年鄭州“升達”與臺灣苗栗育達商業科技大學簽訂“派學生赴臺交流學習”合作協議,“昇達”學生可到臺灣“育達”進行插班學習,還可到當地企業參訪。從2011年以來,“昇達”已經組織多批學生到臺灣進行學業研習與教學交流。
王新奇說,大陸學生到臺灣學習既能享受當地先進教育,瞭解臺灣企業的運作方式,又熟悉大陸社會發展,畢業後出路更寬廣。
此外,王廣亞還積極推進“昇達”與美國、英國、俄羅斯等國傢40多所高校建立瞭校際合作關系,提升學校國際化水平。同時還先後在大陸創辦內蒙古經貿外語學院、北京育達高級職業學校、鄭州商學院等學校。
王廣亞逝世後,王淑芳、王新奇母子接過辦學的“接力棒”,將促進兩岸教育和文化交流作為目標之一。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