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臺媒引述美國《防務新聞》文章稱,臺灣正試圖通過擴大兩項防務計劃,聚焦無人機“蜂群”技術,加快發展和生產軍用無人機及應對措施。臺媒援引外媒的報道稱,臺灣在2024年中前將擁有3200架軍用無人機。兩岸專傢指出,臺灣在制造無人機方面技術薄弱,核心技術設備仍需靠海外支援,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要生產數千架無人機,根本就是畫餅充饑。
美國《防務新聞》稱,在過去一年內,解放軍無人機多次進入臺灣地區的“防空識別區”。為瞭應對這種狀況,臺當局企圖通過兩個計劃來縮小差距,分別專註於攻與防。臺媒稱,臺灣打造的進攻型團體專註於建立和生產多種軍用無人機,迄今已有9傢民間企業參與該計劃。另一個則是“無人機防禦團隊”。臺灣創未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王毓駒表示,他們是島內專註於對抗無人機系統研發的唯一承包商。
島內“中時電子報”稱,島內廠商透露,臺灣最快能夠在今年年底開始部署“軟殺傷”反制措施。據說,臺灣方面希望在2024年6月之前,匯集大約3200架不同型號的軍用無人機。對於這一目標的可行性,王毓駒拒絕置評,但表示該計劃預計至少持續5年,無人機的規格將定期根據最新的試驗結果進行評估和升級。
島內曾在今年3月展出多款無人機,包括已量產的“銳鳶-1”“紅雀-2”“劍翔”反輻射無人機,加上研發測試中的“臺版彈簧刀”“紅雀-3”“銳鳶-2”等型號。
有島內媒體此前宣稱“劍翔”反輻射無人機有“蜂群”攻擊的潛力,但外界普遍認為,該說法言過其實,臺相關技術儲備很有限。相關人士指出,目前尚有動力次系統、輕量化高強度的材料、自動目標辨識等問題需要克服。但臺灣在生產無人機方面有時程壓力,無法等到所有關鍵元件都自主生產才發展,所以短期來自海外的支援很重要。這說明臺灣自主發展軍用無人機的技術相當有限。
臺無人機核心設備靠進口
另據大公報記者蘇榕蓉報道:臺灣孫文南院執行長李正圻向大公報表示,臺軍在無人機領域相關技術儲備薄弱,不但大部分核心設備需要進口,而且整合能力也遠遠落後,除瞭“騰雲”無人機在研制中發生墜毀事故外,臺軍現役的其他無人機更是故障頻發。臺防務部門急於構建無人機防禦系統,隻會欲速而不達。
李正圻表示,大陸方面現階段擁有攻擊-1、攻擊-2“察打一體”無人機等多款全球頂尖的無人機,放眼全球能夠與之相媲美的也隻有美國,試問面對這樣的“假想敵”,臺軍還想大力發展無人機,到底意義何在?兩岸的無人機技術已經天差地別,以臺方的實力,根本不足以跟解放軍“硬碰硬”,增加再多的軍費投入來發展無人機,都隻是浪費老百姓的民脂民膏。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才是臺海和平穩定的根本保障,“臺獨”是死路一條。
臺產武器頻出事故
“沱江艦”夭折
●2015年11月,臺軍“沱江艦”出現嚴重結構缺陷,導致軍艦不適合使用。
導彈發射失敗
●2018年6月,臺空軍量產的防區外反跑道集束巡航導彈和海軍的“海劍二號”防空導彈均在“漢光演習”期間發射失敗。
無人機墜毀
●2021年2月,在臺東志航基地附近空域試飛的“中科院”自制研發的“騰雲無人機”墜毀。
炮彈擦傷戰機
●2021年10月,花蓮空軍基地1架F-16V戰機,在訓練時疑似遭到自身20厘米火神機炮射出的炮彈破片傷及機身。專傢研判可能是臺產炮彈品質不良,在射出時彈頭破裂導致破片擦傷機身所致。
“天弓”質量不佳
●2022年2月,島內“中科院”爆出重大軍購弊案,臺自產“天弓”導彈及其配套武器系統的重要零部件出現重大質量問題。
自造潛艇存變數
●2022年3月,臺船坦承制造潛艇過程中碰到嚴重瓶頸,設計方面、裝備進場等問題層出不窮。
“玉山艦”進水
●2022年5月,臺軍方第一艘萬噸級船塢運輸艦“玉山艦”在臺船船塢進行測試時,曾發生船艙後段大量進水事件。
狙擊槍不合格
●2022年5月,臺灣自造的輕、重型狙擊槍經測試後都不合格,導致各軍種都未獲裝備。
大公報整理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