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周香春一傢與在溫嶺的朋友合影留念。
“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回傢鄉幾次,但可以肯定的是,隻要我走得動,每年都要帶孩子們回來看看,這裡是我們的根。”說著一口地道的溫嶺話,今年86歲的臺灣老船長周香春說。
7月中旬,闊別4年,他帶著一傢四代13人,再一次踏上瞭傢鄉浙江臺州溫嶺的土地。
周香春的人生軌跡,與臺灣詩人餘光中的詩歌《鄉愁》多有印證。70年前,他和傢人從大陳島前往臺灣。18歲開始,周香春就在船上工作,半生在大海裡追風逐浪。
時間撥回1980年,因為一次避風,他將船隻靠泊在溫嶺松門礁山(漁)港,離開多年後首次回到故鄉,並和溫嶺臺胞站結下瞭深厚的友誼,並由此成瞭往返海峽兩岸的“擺渡人”。
1990年,瞭解到松門鎮盼盼幼兒園缺少教學用具,周香春向該幼兒園贈送瞭一批電子琴、電動小飛機等,還為溫嶺紅十字會松門急救站(現溫嶺市紅十字會海上醫療救援隊)捐款1000美元。隨後幾年,他每次將船靠岸,都會在松門鎮各個學校走動,為孩子們送去玩具和教學用具。
奮不顧身救下6位大陸漁民
大海無言,卻一次次記錄瞭兩岸同胞的情誼。
1993年8月6日,浙嶺漁63399號船在舟山沈傢門以東海區作業時,被洶湧的浪濤撞開裂口。周香春見狀,迅速組織“金協潮號”的船員們奮力搶救大陸漁民。當日,來自松門鎮的林寶法等6位漁民脫險,他們的子女得知周香春是傢中長輩的救命恩人後,便把他看作海峽對岸的“親人”,至今仍保持聯系。
“最多的時候,我一年中有十多次將船停泊在松門。”往返於臺灣和溫嶺,周香春當起瞭海峽兩岸親人的聯絡員,幫助兩岸親人捎帶信件、生活用品、地方特產等。退休後,周香春離開瞭漂泊多年的海、相伴多年的船,但兩岸“擺渡人”的身份,他一直割舍不下。
“我每次回到臺灣,都會向親朋好友介紹、展示溫嶺的發展前景和良好的營商環境,鼓勵他們組團來大陸參觀考察、創業就業。”周香春說。
中新網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