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灣朋友會刻意在我面前說大陸用語
如果簡單粗暴地回答我身邊多數同齡人對大陸的看法,就是立場“普遍比上一代更綠”,但普遍對大陸民眾沒意見。你也可以說是“政治上更不喜歡,生活上更融合”。
很多人就算沒來過大陸,也有接觸過大陸網民、甚至不少人會有能聊天的大陸網友。
在臺灣的臺灣朋友,在生活中不太常用某些大陸用詞,但是他們當面對大陸網友,以及我這種“去大陸的”,他們會狂說。比如會刻意在我面前使用“牛X”!想展示一種“我懂你們喔”的親切。
(臺北女孩附註:我有類似經驗,之前臺灣朋友在我面前狂說傻叉,而且他不會用“叉”,而是氣沉丹田、用盡力氣喊清楚每個字——“好、傻、B~~~!!!” )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有在臺灣的朋友一直會用小紅書,但他不知道小紅書是大陸的,這甚至不是個案。因為平臺算法會一直按照你的喜好推送,比如在上面查臺北的美食和住宿攻略,後續就會一直刷到相關的,他會搞不太清楚(也不會刻意去管)這個平臺是哪裡的。
對瞭,我身邊在臺灣的臺灣朋友,用小紅書的人數其實超過Tiktok,因為他們認為後者有點低齡化。
就跟現在臺灣年輕人常不知道一些日常用語、以及一些App是“大陸過來”的一樣。我們這代對於這些“太常見的”沒那麼敏感,比如“視頻”“高清”。許多人會說,也不會追究是哪裡的。
我身邊的臺灣朋友對大陸會有一些“嘴砲”,大陸人可能會當真、會不高興,但其實臺灣人都知道,這些並不代表大傢真的這樣想。
最經典的“嘴砲”,就是“有沒有被洗腦”“有沒有被抓”這一種的,我要來大陸時就收到許多這樣的“問候”。如果真的這麼容易被抓,怎麼有這麼多臺灣人會來?這個其實大傢都知道,但就是會這樣說。
二,在大陸臺生的畢業考量
我的生活經驗是,在臺灣越好的高中,填大陸院校、過來大陸讀書的人越多。比如我是臺南人,臺南一中、臺南女中(臺南最好的名校)填大陸院校的人數會比我讀的學校多不少。我讀的高中不是特別好,“校史上”來大陸讀書的臺生我是第三個。
臺灣好的高中學生基本能申請上很好的大陸院校——那個同學可能在臺灣沒考上心中的第一志願,但他能考上大陸的好院校、能讀自己想讀的科系。我碰過醫學類的這種是最多的。
再比如我自己,我的成績能申請上臺灣還不錯的私立大學,但我能申請上大陸的某所“211”院校,這所學校在臺灣知名度不高,但不代表它在國際排名上不好。我本科畢業後能再讀研,甚至有機會到更好的學校去。
你上一篇文章說,觀察到在大陸的臺生留下來的意願不高,但我身邊多數臺生會走兩條路:第一是爭取留下來。大陸體量擺在這裡,就算現在經濟不好,長遠發展來看仍有機遇。
何況,臺灣對大陸學校的認識有限,在大陸讀書的臺生,如果不是“臺灣人都知道”的知名院校,他的學歷回臺灣能加分多少呢?
另外一種就是選擇出國。有些院校在臺灣知名度不高,在國際上還是很不錯的,這些臺生透過大陸院校的跳板能出國到更好的院校。
三,“又沒大錢可以賺,為何從臺灣過來?”
我以前雖然在臺灣,但因為傢庭因素還是會來大陸,所以我會看到大陸的基礎建設和生活質量的提升。因為長期觀察,才能夠看見這裡的長期變化。
但若以前從沒來過、直接過來讀書的臺灣同齡人,確實不能體會“大陸經濟從什麼樣子到什麼樣子”。比起上一代人,他們很難理解所謂“大陸經濟發展”。
有人會說又沒大錢可以賺,為何從臺灣過來?
除瞭剛才提到的,“可能能考上大陸好院校”等理由,我碰過很多臺灣年輕人是“想離開傢庭的管束” “想離開臺灣出去看看”。在這個前提下去思考現實問題:去澳洲摘草莓?去美國、日本、英國讀書或打工?
很多地方有語言障礙,去摘草莓或讀書都會面臨“期限一到,就得回臺灣”的情況。除非頂尖,否則在西方國傢或日韓找到相對可以的工作機會並不如大陸容易。若考慮長遠發展性、規畫性,有人就會選擇來大陸看看。
其實我這代臺灣人在大陸是很能融入的、甚至能夠很活躍。我身邊有一群2022年才剛來讀大學的臺灣學弟妹,年紀都比我小,他們自己組織瞭團隊,幫助其他也想來這裡讀書的臺灣人。
他們還有Instagram賬號,幾乎每個禮拜都會收到在臺灣的臺灣人詢問,比如問他們如何在大陸克服學業壓力等等。
這些生活上的交流,臺灣學弟妹是挺活躍的,大傢也不會管對方政治立場。民間交流這一塊,很多大陸人會以為“來大陸的臺灣人,應該都是比較國民黨的”,但根本不是這樣。
“做交流”跟政治立場,在現在的臺灣沒有太大關系。
在大陸待幾年,其實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臺灣朋友能懂我的大陸用語,但你未必能懂臺灣朋友的“臺灣用語”。
臺灣人現在會不懂的,就是兩岸翻譯名稱的不同而已。許多大陸用語和流行語,臺灣人就算不常用,也至少能懂一半以上。反而是臺灣一些年輕人的“幹話”(廢話)沒有傳到大陸,所以臺灣朋友跟我“講幹話”的時候我需要“翻譯”。
比如以前有一陣子我臺灣朋友會發信息給我“割,吃東西嗎”,一問才知道這不是打錯,是用“割”這個詞來指“哥”。
臺北女孩附註:去查瞭,這是前些年臺灣小朋友在Instagram上的流行。據說是因為很多追星族愛喊偶像“哥哥”,所以用以諷刺“哥哥隻想割(韭菜)” “我叫你哥其實你是割”。我姊姊去詢問同事,同事表示,這個流行語是“中國來的”。
或是比如我問,“今年要不要來武漢找我?”,他們會回一個“漏”,我得拜托他們翻譯才知道——
原來是NO!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