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舊金山峰會已經過去快一年,美國突然在這個時候通過媒體渠道,披露瞭中美元首會晤的更多細節。
《路透社》就聲稱,在臺灣問題上,中方曾要求美國總統拜登修改立場措辭,從現在的“不支持‘臺獨’”,改為更加明確的“反對‘臺獨’”。
【中美元首去年會晤,中方要求拜登政府在臺灣問題上修改措辭】
而在會晤後的一年多時間內,中美在外交層面落實元首共識時,中方高層也多次強化上述立場。
不過拜登政府的態度很固執,不僅不打算作出修改,甚至有高層官員轉頭就把這個消息捅給瞭臺當局。
白宮方面披露這個細節時,距離拜登政府新一輪對臺軍售,隻過去瞭3天時間。把這兩件事情結合起來看,我們就對美國在臺海現行的“戰略模糊”政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這裡補充一句,王毅外長上個月出席紐約聯合國大會期間,應約會見美國國務卿佈林肯時,就專門強調,臺海局勢當前最突出的風險因素,就是賴清德之流的“臺獨行徑”。
所以美國如果真心想讓臺海局勢保持穩定,在恪守一中原則,履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之餘,也要停止武裝臺灣,明確反對“臺獨”,最後是支持中國和平統一。
【新加坡聯合早報也援引瞭路透社的報道】
不難看出,當時我們就已經把話說得很明白瞭,美國如果不改措辭,繼續與民進黨當局勾勾搭搭,等於是包庇、縱容“臺獨”勢力,臺海和平也就無從談起。要是拜登政府執意一條路走到黑,那就不要指望什麼“中美共管臺海局勢”瞭。
更何況,中方早就亮出瞭對“臺獨”勢力的立場,對方每挑釁一次,就反制一次,直到實現完全統一。美國是否修改措辭,都無法影響到這個歷史大勢。
不過拜登政府現在改瞭,日後或許還能在臺灣問題上給自己留一個體面收場的機會。
即便不改,反而更方便讓國際社會認清美臺勾連的本質,也充分說明,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就是為瞭溝通而溝通,也不打算掩蓋,自己確實有意圖利用島內“臺獨”勢力,與後者“倚美謀‘獨’”的圖謀裡應外合,給中國統一進程添堵。
【中美外長上個月紐約會晤,我方再次要求美國反對“臺獨”】
這裡有必要明確,在大國關系中,政治立場尤其需要嚴肅表達,措辭往往需要斟酌再斟酌,哪怕是細節性的改動,都有可能產生顛覆性的效果。而在政治語境下,“不支持”與“反對”談不上是什麼近義詞,兩者之間有著一道巨大的鴻溝。
前者的立場很曖昧,與美國的“戰略模糊”極其適配,為美臺勾連提供瞭靈活的環境空間,方便美國圍繞“保持現狀”這個概念大做文章。
很多跡象表明,歷屆美國政府,對此都已經形成瞭相當的路徑依賴,所以美方對臺灣問題作出的種種表述,如今在我們眼中都有陳詞濫調的嫌疑;
而後者就是直接劃清界限瞭,相當於告訴外界,美國準備改變,或者已經改變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而且這種改變,是應中方要求做出的,那麼中美在臺灣問題上誰更強勢,誰更有主動權,在美方修改措辭的那一刻,就有瞭分曉。
【美國無法阻止中國統一,但能選擇一個體面退場的方式】
而且拜登政府在亞太的同盟戰略, 臺海和南海是相互聯動的兩大支點。美國把措辭改為“反對‘臺獨’”,將對自己苦心經營的軍事同盟網絡產生連鎖反應。
所以拜登一旦按照中方要求修改措辭,美國的盟友會相繼認定,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政策立場出現瞭鮮明的變化。
就現在中美博弈的態勢而言,拜登政府一旦釋放這個信號,不亞於投下一顆國際地緣的“震撼彈”。
所以實事求是地說,拜登政府不可能在任期的末尾,在臺灣問題上釋放出任何向中國“退讓”的意圖。
可以這麼理解,在臺灣問題上與中國攤牌是戰略清晰,應中方要求修改措辭,決定反對“臺獨”,則是另一個方向的戰略清晰。
【拜登不可能在任期末尾,在臺海對中國“示弱”】
但現階段,保持戰略模糊仍舊符合美國的地區利益,至於戰略清晰,無論哪種情況,都不是美國能夠接受的。
前者會導致中美在臺海爆發直接沖突,後者則是完全推翻美國過去幾十年的曖昧立場,甚至是堵死瞭美臺勾連大部分渠道。畢竟民進黨已經被中方定性為“臺獨”,那自然是美國需要反對的對象。
拜登政府不願修改,這種態度實際上並未出乎我們的意料。從更高的維度來看,這種圍繞措辭的鬥爭,看似是中美在臺海博弈微不足道的一環,但實際上,中方通過提出這種明確要求,正一步步壓縮美國“戰略模糊”的空間。
可以說,中方就是要告訴美國,中美遲早有一天要在臺海攤牌,美國無法阻止中國統一,但至少可以為自己選擇一個體面退場的方式。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