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我寫時評僅8年,8年前,研究臺灣問題的大陸朋友對我說,估計10年完成統一,8年後再問他,他說估計還要20年。

真是令人心碎的答案,估計20年後,若我還活著,應該隻有力氣關心自己的前列腺,無餘力再關心統一與否瞭。

我決定不再詢問任何大陸朋友關於時間表的問題,怕提早生癌。

關於統一成本,我聽過各式各樣的算法,如果全盤審視這些成本估值,必須說,20年並不是一個離譜的估算。看看這些賬單,“臺獨”會笑說:那別統一,彼此都輕松瞭不是嗎?在短視頻平臺上,專談經濟問題的大陸網紅講得也直接:真希望臺灣島在地圖上從來不存在,不必大陸費神處理。

統一天經地義,還寫在彼此的憲法裡,為何充滿無奈?可能是因為我們忘瞭估算另一種成本。

這幾年,我沒到聽過的是10年內、5年內“不統一的成本”,隻是反復聽到“水到渠成”這樣的說詞,而這是令“臺獨”最安心的帳冊名稱。

8年以前,我關註時事後第一個發現的臺灣病根,不是民進黨,而是國民黨,一個在思想上、信仰上、行動上、組織結構上都歪七扭八、行屍走肉的政黨,被“臺獨”完全壓制而動彈不得,甚至鸚鵡學舌綠營的所謂“進步價值”。

還保有中國情懷的老一輩選民,則在快速凋零,僅存的那些在晚年挺著殘破的身軀走進投票所,次次含恨投票給“中國國民黨”那些視“中國”為選舉毒藥的參選人。

侯友宜、趙少康是國民黨歷屆參選人中,將“中國元素”清除得最徹底的,而在幕後操縱這一切並再度遭遇慘敗的朱立倫,還想繼續再幹一屆主席,黨內卻見不著足夠力度的反對意見。

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侯友宜和柯文哲與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圖片來源:ICphoto)

8年以後,大陸在談炎黃子孫,紅線可以說已經劃到自己腳邊瞭,但敢於說“我是中國人”的臺灣人,都在大陸討生活,島上的臺灣人普遍仍將此一表態視為禁忌,是不方便說出來的真相。

蔡下賴上,象征著“臺獨”的裡程碑,如果統一工作過於消極,我可以給出4年內不統一的成本估算——臺灣將成為道道地地的“小日本”,中國元素會在島內被徹底清除。在野黨會在民族意識上被團結於民進黨腳邊,所有臺灣人民都會為美國利益而被安排在城鎮戰的各個位置。

這就是“臺獨”版的“水到渠成”。

10年內不統一的成本無法估算,因為我已有瞭心證,當大陸開始談炎黃子孫的時候,就是仁至義盡的最後通牒,而長達10年的最後通牒,是不可想象的。

退無可退,是我們十四億人應有的覺悟,任何統一方法都可以談,但不要隻是談,因為經驗證明,行動遠勝萬言書,也隻有行動,方能有效降低成本。

“聯合利劍——2024A”改變瞭什麼?

關於“聯合利劍—2024A”行動,兩岸各方都給出瞭詳細的說明,我就不狗尾續貂瞭。簡言之,它發出的信息主要是給美國那些戰爭販子接收的,不是臺灣百姓。

有些臺灣輿論認為,此一行動從宣傳層面看,對臺灣民眾是失敗的,因為臺灣人無感。但我們看結果要看得更全面一點,這次圍臺行動,讓賴清德企圖煽起的第二次太陽花運動(青鳥行動)無疾而終。

為什麼呢?簡單說就是美國再度壓制瞭賴清德,要求他停止擴大事態,以免北京借此發動“反分裂國傢法”或類似工具,讓美國騎虎難下。

有臺灣輿論認為,是美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麥考爾制止瞭民粹運動,但聖旨實不需要美國政要搭專機來臺宣讀,AIT一通電話即可。麥考爾訪臺的主要目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拜登政府打“臺灣牌”的控溫與節奏至此一目瞭然。

借由賴清德的“5·20”講話稿,拜登給出瞭北京此前要求美方支持和平統一的答卷,答案是“NO”。隻要戰爭販子掌握瞭執政權力,美方就不可能支持和平統一。

然而,11月投票前,拜登也無法承受臺海局勢失控對選情的傷害。中文“聯合利劍”美國人看不懂,但看得懂“2024A”,知道今年不排除有B、C、D的漸次升級,重創民主黨選情。

因此,白宮急如星火遞給臺北的聖旨內容是“No,but NO!”,意思是,雖然我拜登打瞭“臺灣牌”對北京說瞭不,但你賴清德不準打,節奏由美方完全主導,而節奏是出瞭一記重拳後,後退防守數周以保存實力,伺機再出拳。

換言之,類似“5·20”講話這種“桶破窗紙”層級的大招,至少在美國大選前不會再有,賴清德挑釁的力度會減弱,甚至裝孬,但小打小鬧一定有。除非拜登選情完全絕望,新的核彈級聖旨下達。

這意味著,借由“聯合利劍—2024A”,北京成功地讓華盛頓轉向防守,並控制住臺灣的民粹內亂。此一發展再次證明,中方唯有展現強硬的行動,被逼還手,小題大作,加倍奉還,方能形塑於己有利的臺海局勢。

選擇沖突,方能管理沖突,而沖突不能拘泥於刻板的戰略要求,要靈活運用機動性高的戰術。上次個人建議從301大棒裡找反制工具,就是著眼於此,要攻其必救,讓拜登的主要敵人為我所用。

我完全明白,對中方而言,攤牌時機未到,所以行動要講究可持續性,子彈不能一次打完,但也正因此,應考慮性價比較高的反制方法。圍臺軍演畢竟算是成本與風險都偏高的行動,非必要不出招。

工具箱裡多得是工具,大陸也多得是遠比我聰明的專傢,拋磚是希望引玉,墾請各方勇於創新,不要自我設限。和平不是躺平。

在民族立場上選邊站的時候到瞭

眼尖的讀者應該察覺得到,這8年來我基本不談民族主義,主因是,這是埋在基因裡的東西,實不必強調;次因是,在臺灣談民族主義是逆潮流的。大部分臺灣精英信的是西方那一整套反民族主義的“白左”論述,因此強調民族主義在思想戰略上對推動統一沒有幫助,而應該以毒攻毒,以白左打白左。

而今,既然大陸方面已將民族問題擺到臺面上瞭,個人解讀,就是已經幾近攤牌階段,那麼,有意義的討論,就是基於民族共識上的戰略為何?戰術又為何?

基於民族共識上的戰略觀,分為政治面、經貿面、文化面、民間交流面等等層面,每個層面都值得深入探討,本文就略談經貿層面,因為撰稿當下,大陸宣佈進一步終止ECFA部分項目關稅減讓。

戰略是原則,戰術是行動,行動要基於原則,但與此同時,行動所產生的結果,也可以回頭檢驗原則是否需要“微調”或從寬解釋。如果行動產生瞭非預期的負面結果,而該行動是因應最新時局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那麼就顯示原則有漏洞,必須適度調整。

馬英九執政8年,就是原則過度制約行動的負面案例。一切行動都遵循“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原則,溫良恭儉讓而不知變通,結果造成瞭不可挽回的局面,我們所看到的結果,就是臺獨大概率長期執政。

馬英九展現的民主風度幾近完美,但負面影響既深遠又深刻。史筆往往是結果導向的,因此在歷史上,這樣的政治領袖通常會被列為“昏君”。須知,勤政愛民,人品又好的昏君在歷史上並不少見,大都是因為受限於原則(如祖制)而缺乏變通能力。

回頭看具體問題。有大陸朋友問,134項產品終止適用ECFA,對臺灣貿易與產業有沒有實質性影響?臺灣可能給出的反制措施又會是什麼?

於此簡單回答:1. 影響甚微,因為ECFA項目並非兩岸貿易主流。2. 不會有反制,因為臺灣本來就理虧。

這樣的答案,其實這幾年我已談很多。總言之,希望大陸全面中止ECFA主要的著眼點在於“公平”,而不在於“傷害”。

兩岸間的不公平貿易世所罕見,而這是基於民族情感所造成的現象。隻要稍微審視其所造成的結果,就會發現總體而言是負面的——臺灣愈來愈“獨”,人民也愈來愈不把自己視為中國人,相對地,大陸人民的不公平感則與日俱增。

這顯示在戰略層面雖然沒有錯,但在戰術層面缺乏變通,因而導致瞭我們不樂見的結果。

大哉問一:受惠於ECFA的臺商,為什麼無法影響臺灣政治?

大哉問二:政策上,如何建立臺商的民族認同?

大哉問三:應不應該排除缺乏民族認同的臺商?

大哉問四:經貿問題到底該不該考慮民族認同?

經貿問題原則上不需要考慮民族認同,但若在戰略上基於民族情感而讓利,在戰術上就得細膩檢視臺商的民族認同問題,否則“不公平”效應會反噬戰略本身。

白話說吧,在賴清德公開搞“一邊一國”後,選邊站的時候到瞭。

大陸的難點在於,發動貿易戰是違反戰略原則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當前全球的貿易結構有利於中國,而發動貿易戰形同(幫對手)破壞這個結構。因此,中方在貿易上的所有反制,都是萬不得已的措施,而且力度總是未達公平標準。

戰略是鞏固現有貿易優勢,原則正確,但我上次提過,中方必須正視西方“打不過中國”的恐懼感,據此認知當前的貿易結構不可能維持原狀。而既然無法維持原狀,中方就應利用自身優勢,主動打造新的現狀,如新供應鏈、交易方式等等,如此方能維持,甚至擴張貿易能量。這就需要戰術彈性。

臺灣對大陸樹起巨大的貿易壁壘,說到底,就是早於西方感到恐懼,臺灣除瞭極少數產業還能維持優勢,其餘都卷不過大陸,而此恐懼所引發的具體事件,就是太陽花運動。

8年來,大陸讓利依舊,臺灣恐懼卻未減反增,主因是兩岸生產力對比愈來愈懸殊,臺灣怕“路徑依賴”,這就是為何讓利無效。而臺商無論是否具備民族認同,都享受讓利,自然不會主動去消除臺灣對兩岸公平貿易的恐懼,以致這種不公平感不斷在大陸民間累積。

重點是,大陸人民對臺灣的積怨,也會反射到仍具有民族認同的臺灣同胞身上,畢竟,哪個臺灣人自認是中國人,外表看不出來。這便使得其他惠臺措施,正面效果也不太明顯,甚至還加深瞭大陸人民不公平感,傷害瞭原則正確的對臺戰略。

總言之,基於民族共識上的戰略,就應在戰術上要求選邊站,連基本民族認同都沒有的臺灣人,不分政黨、公司、組織、個體,都應在執行層面可行的基礎上,視為外國人來推出相應政策,不再視為“傢人”處理。實現公平,方能對齊戰略與戰術,將結果轉正。

以此角度看,“聯合利劍—2024A”是意在告知美方,“臺海有事,就是美軍有事”,不要妄想在此搞代理人戰爭,美國必然會被卷入,要不要魚死網破自己看著辦。同時,也是在大陸向臺灣溫和訴求民族共識未果之後的戰術行動,借此拔高“民族共識”在和平解決兩岸問題上的絕對重要性。

戰術行動讓美國回頭壓制賴清德的成果是明顯的,可見,要有效壓制“臺獨”民粹,還是得靠大陸實施靈活而強度夠高的戰術,而戰術也不能隻限於軍事行動,要在各個層面都準備好反制方法,方能將臺海局勢引導至有利統一的方向。

硬的一手,是軟的一手之基礎,向臺灣人民發出的信息不宜隻有“和平”,而更應是“和平並非理所當然”。一傢親的前提是“一傢人”,自外於“一傢人”者,是必然要予以打擊的敵人,而不是無辜的路人。

隻要正確的戰略搭配靈活的戰術,那麼賴清德的所有“臺獨”政策,都能成為務實的統一行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