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王義偉/文 5月31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佈瞭關於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部分產品(第二批)關稅減讓的公告,決定自6月15日起,對原產於臺灣的134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協定稅率。
此事在臺灣島內引起巨大的震動,但是,在國際輿論方面,幾乎沒有激起水花。
與之形成鮮明對此的是,5月23日和24日,解放軍東部戰區舉行的代號為“聯合利劍-2024A”的軍演,成為國際級的重大新聞事件。有海外機構借機蹭流量,發佈瞭一個幾乎可以稱之為爆炸性的預測數據。
5萬億美元!
5月25日,東部戰區軍演結束的第二天,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公司彭博社下屬的彭博經濟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地緣經濟首席分析師威爾希(Jennifer Welch)發佈自己的研究結果,表示“如果臺灣真的因封鎖而與世隔絕,將扼住全球半導體絕大部分供給的咽喉,造成全球經濟損失約5萬億美元(A real blockade that cut Taiwan off from the world would choke off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global semiconductor supplies—costing the world economy about $5 trillion)”。
這個預測和數據實在是太誇張瞭!要知道,新冠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全球范圍內的人流、物流大隔絕,全球GDP損失為2.902萬億美元(世界銀行數據)。難道中國解決一個國內的統一問題,其後果竟然比新冠疫情還嚴重嗎?!
5萬億美元的數據雖然誇張,但這個數據折射出的一種現象卻值得我們註意。
這個現象就是,在某些海外媒體、機構、以及所謂專傢學者的引領和推波助瀾下,國際社會對臺海局勢未來發展的各種預期中,負面預期的聲浪正在逐漸加大。
如果任由這種負面預期發酵,將對我國最終解決臺灣問題產生一定程度的國際性幹擾。
因此,筆者提出如下觀點:解決臺灣問題要雙管齊下,既要管住“臺獨”,不給“臺獨”勢力任何機會,也要管理國際預期(預期管理),用科學紮實的數據和實際的行動告訴全世界,中國的統一不但不會給全球經濟帶來災難性影響(比如5萬億美元),還會有利於全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以下幾個問題要認真研究並出臺應對之策:
第一,臺灣海峽航道暢通的問題。
包括彭博社在內的一些媒體發佈的數據顯示,全球有一半的集裝箱船行經臺灣海峽。筆者對這個數據有兩點質疑:首先就是數據的準確性,是否真的全球所有的集裝箱船當中,有一半要行經臺灣海峽;其次,即使有一半的集裝箱船行經臺灣海峽,這其中有多少是中國的船舶或者為中國運送貨物的船舶。要知道,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際貨運量名列前茅。
比數據準確性更重要的是,一旦臺海有事,臺灣海峽這條航道是否暢通,怎樣保障其暢通?如果屆時,行經臺灣海峽的不但有貨船,相關國傢的軍艦也來紮堆湊熱鬧,怎麼辦?
第二,供應鏈安全的問題。
臺灣是高端芯片的生產重鎮,這個地位短期之內甚至在可預見的將來是無可替代的。從這個角度說,在統一的過程中和統一之後,如何在保障中國國傢安全的前提下,讓臺灣的芯片能正常生產並順利運達客戶手中,是管理國際預期的重點。這一點做到瞭,國際社會對臺海局勢未來發展的擔憂就會去掉大半。
第三,《反分裂國傢法》財產保護條款的落實。
以上兩點,都可以落在《反分裂國傢法》的相關條款上。
《反分裂國傢法》第九條規定:“依照本法規定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並組織實施時,國傢盡最大可能保護臺灣平民和在臺灣的外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其他正當權益,減少損失;同時,國傢依法保護臺灣同胞在中國其他地區的權利和利益。”
這一條款是一個原則性的規定,隨著形勢的發展,尤其是臺灣在全球供應鏈重要性的提升,在具體落實時要加以細化。比如,可以制定《反分裂國傢法》實施細則,或者另行制定相關法律或法規,將兩岸統一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在臺灣問題上對國際預期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管理,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應該引起足夠的、高度的重視。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