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率臺灣青年學子昨天(7日)傍晚抵達北京,這是他此次訪陸行程的最後一站,也是備受矚目的一站。

今天(8日)上午,馬英九一行首站來到京西盧溝橋畔、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1937年7月7日,蓄謀已久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為瞭達到以武力吞並全中國的罪惡野心,尋釁挑起事端,悍然炮轟宛平城,制造瞭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盧溝橋畔一時間籠罩在日寇燃起的熊熊戰火之中,守衛盧溝橋頭宛平城的中國將士奮起自衛、頑強抵抗。自七七事變肇始,平津危急,華北危急,全國危急……中華民族到瞭最危險的時候。

國傢危難之際,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團結一心,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場事關民族存亡的鬥爭中。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用生命和鮮血譜寫瞭一首感天動地的英雄凱歌。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精神,至今激勵著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勇毅克服艱難險阻、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內,馬英九和隨團參訪的臺灣青年們認真聆聽館方工作人員的講解。談及馬英九過往一貫重視向臺灣青年人講述抗戰歷史,馬英九堅定點頭:“那當然,臺灣人沒有缺席對日抗戰!”

在參觀時,馬英九不時眼圈泛紅,向隨行人員講解他所瞭解的抗戰故事。有記者註意到,紀念館保存瞭許多日寇侵華時,對中國同胞施以殘忍暴行的真實影像。馬英九和臺灣青年們看到這些畫面時,不經搖頭、嘆息,一行人對那段中華民族苦難史感到非常痛心。

展館內有一張攝於1943年11月25日的照片,畫面上蔣介石、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與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會後發佈的《開羅宣言》中寫明,中美英三國對日作戰的目的在於制止和懲罰日本的侵略;剝奪日本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太平洋上奪得或占領的一切島嶼,使日本強占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地區、臺灣和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

近年來,一些別有用心的外國反華政客罔顧事實,企圖炮制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馬英九今天(8日)站在《開羅宣言》的照片前,再次嚴正批駁,“這麼講的人,完全沒有國際法常識”。馬英九說,《開羅宣言》也出現在日本、美國和聯合國的條約集,這是跑不掉的,有人說那不是條約,隻是歷史性文件,那是完全沒有國際法常識的人!它當然是條約!

走出紀念館,馬英九來到盧溝橋,與曾親歷過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老人鄭福來會面。鄭福來激動地握住馬英九的手說:“我經常到橋上給年輕人講這段歷史,講歷史不是為瞭延續仇恨,而是我們中華民族要獨立、要復興,銘記這段歷史不是延續仇恨,是要自信、自強。”

馬英九隨後表示,自己實地來到盧溝橋事變的發生地,感慨萬千。紀念七七事變,不能隻是回顧歷史,最重要的還是要汲取教訓。馬英九希望,兩岸的年輕人都能牢牢地記住抗日戰爭中先烈先賢們的犧牲奉獻。

結束在盧溝橋的參觀後,馬英九一行乘車來到北京故宮。始建於1406年的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構宮殿建築群,也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文物最多、來訪觀眾最多的博物館。作為凝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文化成果精品的殿堂,故宮有著獨一無二的地標意義和文化象征。

雄偉的太和殿近在眼前,初次到訪故宮的馬英九深受震撼。除集體合照外,馬英九還要求隨行人員給他單獨拍一張照片留念。“歷經六百年興衰榮辱,故宮始終象征中華民族,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底蘊,以及歷朝歷代的萬千氣象。”馬英九難掩激動之情。

馬英九一行參觀故宮 圖源:臺灣《聯合報》

參訪結束前,馬英九向故宮博物院院長送上自己親手書寫的春聯。春聯上寫著“故宮博物院惠存”,落款是“馬英九敬贈”。值得註意的是,馬英九還特別提到瞭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的淵源,他表示自己曾多次促成兩岸故宮互訪,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已進行過幾次聯展,例如《富春山居圖》等特定展品的展出曾吸引大批臺灣人觀賞。馬英九希望兩岸的故宮能加強交流合作,從各自專業、專長,相互取長補短,創造雙贏。

馬英九在行程結束後的談話中,強調瞭帶臺灣青年人來故宮參訪的重要意義。馬英九說,帶著來自臺灣的青年學子來到故宮,心中難掩激動。參觀故宮對這些臺灣年輕朋友們是一場震撼,臺灣青年們能感受到歷史場景就在我們的身邊流動,並激發出深厚的民族情感。馬英九勉勵這次來訪的臺灣年輕人們,要深刻瞭解中華文化的脈絡以及歷史變遷承載的意義。

馬英九表示,他深信任何所謂“去中國化”的行徑都不會成功,因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已經深植炎黃子孫血脈之中。兩岸唯有回歸民族情感與中華文化,兩岸才能長長久久,這是此行臺灣青年們最大的體驗與收獲。

從盧溝橋到故宮,馬英九一行回溯瞭中華兒女偉大的抗戰精神,也體會瞭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和萬千氣象,這一天的北京之行可謂收獲滿滿。思想是青年人的立身之本、發展之源,馬英九此行率領的20位臺灣青年學子全程隨訪,相信能夠更加深刻領會到華夏兒女的自強精神和傳統文化的燦爛輝煌。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