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瞭屁股,沒換腦袋。自稱“務實臺獨工作者”的賴清德,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之後再次回到“抗中保臺”的頑固立場。5月20日就職前,他以臺灣地區“準三軍統帥”的身份,急著到全臺各軍事基地盤點“防務當傢”。在其赴“中山科學研究院”(在臺灣地區簡稱“中科院”)後,臺媒爆料,賴清德有意將“雲峰”導彈列為其任內生產的重點導彈,以提升臺灣所謂“自主防衛戰力”。
赴“中科院”找“抗中”底氣
3月29日下午,賴清德帶著副手蕭美琴、臺當局防務部門負責人邱國正、安全會議“秘書長”顧立雄等人,到臺灣“中科院”總部調研。臺媒稱,賴清德此行最主要的目的,是瞭解臺軍重要武器研發及“抗中”導彈的最新狀況。
成立於1969年7月1日的臺灣“中科院”,總部位於桃園市龍潭區,下轄新北三峽院區、臺中院區、高雄萬象院區和大樹院區、嘉義縣民雄院區。
除後勤單位外,臺“中科院”包括航空系統研究所、導彈火箭系統研究所、資訊通信研究所、化學工程研究所、材料光電研究所、電子系統研究所、系統發展中心、系統制造中心、系統維護中心、資訊安全中心等10個研發單位,近2萬名各類高學歷科研及技術人員。
雖然此行涉及高度機密內容,但事後臺媒還是抖出“猛料”。報道稱,多位島內軍事專傢指出,預料賴清德接掌政權後,等蔡英文當局推動的“海空戰力提升計劃”結束,有可能規劃第二階段的“海空戰力提升計劃”,傳出賴清德的“國安”團隊有意將設計用來攻擊中國大陸腹地的“雲峰”導彈(目前已更名為“擎天極音速巡弋導彈”),列為其任內生產的重點導彈,借此提升臺灣“自主防衛戰力”。
叫囂對大陸實施“源頭打擊”
蔡英文任內推動的第一階段“海空戰力提升計劃”,相關武器配備均是由“中科院”生產制造,共有10個項目,多為各型導彈武器系統。相關預算案的執行2026年度完成,但也有部分項目提前於2024年、2025年底結案。
為何賴清德會看中“雲峰”導彈?其居心為何?“雲峰”導彈研發始於1996年,2014年開始投入使用。臺軍方不時放話稱,該導彈射程達1200公裡,可以覆蓋大陸中部地區;增程型“雲峰”導彈射程可達2000公裡。
民進黨大陸事務部前副主任張宇韶曾叫囂,臺軍有瞭可實施源頭打擊的“雲峰”導彈,“讓大陸思考要不要承擔臺軍報復的後果?”臺立法機構前負責人遊錫堃則表示,該型導彈讓臺灣擁有足夠實力打擊大陸核心城市和重要基礎設施。
如今,賴清德被爆或將下令加速生產“雲峰”導彈,暴露其兩大意圖:
一是試圖強化“以武謀獨”的所謂“實力”,生產更多對大陸進行“源頭打擊”的進攻性武器;
二是進一步掙脫美國數十年來對臺灣有關“進攻性武器”的限制。
長期以來,美國執行“以臺制華”策略,但臺海緊張並不見得符合美國利益。因此,美國以前在對臺軍售和臺灣研發武器方面都有不成文“紅線”約束,即隻允許軍售和研發防禦性武器。以導彈為例,美國曾要求臺灣研發的導彈射程不能到達大陸“本土”。
但近年來,美國對臺當局的這種約束逐漸松綁。比如,2020年特朗普政府對臺出售的“魚叉”導彈和“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都屬於進攻性武器。島內軍事專傢分析,“海馬斯”最遠射程可達300公裡,在臺灣部署,其火力能涵蓋到福建與浙江沿岸地區。“這是美國第一次向臺灣出售可以打到大陸本土的導彈。”
離開發射架必遭毀滅性打擊
不管是蔡英文還是賴清德,在防務方面都延續陳水扁“決戰境外”思維,試圖加快攻擊型武器研發,揚言要進行所謂“源頭打擊”,叫囂“有防務才有和平,有實力才有籌碼”。因此,“雲峰”導彈就被臺軍視為戰略資產。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賴清德憑“雲峰”導彈就能威懾大陸,就可“以武謀獨”?來聽聽專傢們怎麼說吧。
有軍事專業背景的臺灣時事評論員賴嶽謙曾點評,“雲峰”導彈如果裝的是常規性TNT彈頭,要打到大陸腹地這麼遠的距離,還要打得很準的話,需要有非常好的制導系統。“臺灣沒有GPS導引,雲峰導彈遠距離飛行命中率就很低,以目前TNT彈頭打在防禦性工事上,隻能打一個窟窿小洞,起不到戰略導彈的作用!而且在戰時,剛開始就會被摧毀。”
臺灣防務部門炮制的2021年大陸軍力“報告書”首度承認,解放軍現階段已具備針對第一島鏈以西區域的“軟硬殺傷電子攻擊、通信阻絕與遮沒能力”,具備癱瘓臺軍防空、制海以及反制作戰體系的能力,在臺海地區作戰優勢正持續擴大。這等於承認,一旦開戰,臺軍導彈基地都在解放軍首波摧毀目標之內,根本沒有發射升空的機會。
軍事專傢張學峰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表示,臺灣重金打造的導彈部隊唯一意義在於“它在發射架上”。一旦它們膽敢離開發射架,臺灣導彈基地將迎來解放軍火力的毀滅性打擊。
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文 網絡圖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