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日)是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率臺灣青年學生大陸行的第四天。馬英九一行於昨晚抵達陜西後稍作休整,根據日程安排,被島內媒體稱為馬英九此行“重頭戲”的“甲辰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於今天上午在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舉行。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也是中華民族的血親始祖。自漢代起,中華民族就開始有祭祀黃帝的活動。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成為連接海內外中華兒女的重要情感紐帶。近年來,包括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蔣孝嚴、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夫人連方瑀、中國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新黨前主席鬱慕明、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臺灣知名人士都曾率團到黃帝陵謁陵祭祖。

對於祭拜黃帝陵,馬英九一直以來都極為重視。2009年4月,馬英九在臺北遙祭黃帝,成為1949年後第一位主持遙祭黃帝陵典禮的臺灣地區領導人。此外,馬英九還打破過往由臺灣內務部門負責人代表主祭的慣例,多次親臨主祭,八年內六次在臺灣遙祭黃帝。

歲序甲辰,節屆清明。今日(4日)9時50分,公祭典禮正式開始。典禮包括九項儀程:全體肅立、擊鼓鳴鐘,唱《黃帝頌》,敬獻花籃,恭讀祭文,向軒轅黃帝像行三鞠躬禮,樂舞告祭,龍飛中華,瞻仰軒轅殿、拜謁黃帝陵,種植橋山柏。

直播截圖

公祭典禮上,參祭人員全體肅立,現場擊鼓鳴鐘,表達中華兒女對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景仰和感恩。在盛大樂舞告祭中,一條長56米的“金色飛龍”從祭臺中心盤旋騰躍而起,表達龍騰盛世、福佑中華的美好祈願。

直播截圖

隨後,參祭人員依次瞻仰軒轅殿、拜謁黃帝陵。部分參祭人員在陵園中種植橋山柏,讓巍巍軒轅殿、蒼蒼橋山柏見證生生不息的華夏文明,凝聚中華兒女奮進力量。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註意到,公祭典禮結束後,馬英九在致辭中談及“身為炎黃子孫感到非常驕傲”時,情緒激動,一度哽咽。馬英九回憶道,自己曾在臺灣六次遙祭黃帝,此次能率領臺灣的年輕人到大陸親祭黃帝,意義十分重大。馬英九回顧臺灣十九世紀末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曾被日本殖民五十年的屈辱歷史,指日殖時期的臺灣人仍堅持做炎黃子孫,來大陸親祭黃帝曾是臺灣從日本手中光復的重要象征。

馬英九表示,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是中華民族建立數千年優良傳統的重要根據。這次來到黃帝陵,就是希望借此表達臺灣同胞對於傳統中華文化尊宗敬祖的重視。馬英九希望臺灣的年輕人要牢記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根源,以及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

第一次參加軒轅黃帝公祭典禮的臺灣青年許良任稱,自己此時此刻心情十分激動。他向記者表示,與往常清明節祭祀傢族祖輩相比,公祭黃帝是中華兒女祭祀共同的祖先,隆重肅穆的典禮,表達瞭全體炎黃子孫對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景仰與感恩,參加公祭典禮是一次難得的人生體驗。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註意到,新黨前主席鬱慕明也參加瞭此次公祭。鬱慕明從2010年第一次到黃帝陵祭祖以來,已持續多次參加黃帝陵祭祖儀式。鬱慕明曾表示,“兩岸關系要推動,黃帝陵祭祖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兩岸交流活動范例,我參加祭祖是對兩岸交流的一份貢獻。”他認為,之所以要兩岸共祭,也是希望年輕人對我們的先祖有更深厚的瞭解。“紀念,不僅僅是單純的祭祀,而是希望年輕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將祖先傳承下來的中華文化和民族意識,不斷發揚光大,從點滴做起。”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楠在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采訪時表示,兩岸共同的身份認同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記憶,重大的典禮和儀式是形成歷史記憶進而促成身份認同的重要載體。馬英九今天親祭軒轅黃帝,就是想證明兩岸同胞同屬一傢,無論什麼情況下都無法改變我們都同屬炎黃血脈,同屬中華民族。

謝楠指出,這樣的典禮特別有利於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次馬英九帶著許多臺灣年輕人參祭,會讓這些年輕人,以及在島內關註這件事的年輕人有一種強烈的內在血脈流動的感受。這種感受會激活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對促進共同的身份認同是極其有幫助的。

臺灣知名網紅、被兩岸網友稱為“歷史哥”的視頻博主李易修在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采訪時表示,作為島內的“80後”,自己曾在中學時期完整學習過中國歷史和地理。但是,由於民進黨當局過去二十多年不斷刪改課綱,島內的“90後”對中國歷史和地理已經越來越缺乏瞭解,臺灣的歷史認同逐漸“斷層”。“歷史哥”認為,馬英九此行來到大陸親祭軒轅黃帝可被看作一位“向導”,讓島內關註此事的人追隨馬英九的足跡去瞭解祖國的名勝古跡,進而讓更多年輕人去瞭解名勝古跡背後的歷史。

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評論員劉和平認為,馬英九親祭軒轅黃帝以及進行文化與血緣上的尋根行為對解決兩岸面臨的現實問題意義非凡。劉和平認為,推動兩岸在文化與血緣上的認同與融合,其作用是政治和經濟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在兩岸當前的環境下,推動政治上的融合不僅非常敏感,而且容易被“臺獨勢力”扣紅帽子,而單純推動經濟上的融合,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認同問題。隻有推動兩岸在文化與血緣上的認同與融合才容易被多數臺灣同胞所接受。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