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白
臺灣空軍清泉崗機場位於臺灣島西海岸靠中間的位置,距離福建莆田南日島大約有140多公裡。臺灣空軍的戰鬥機從這裡起飛時,需要和民用機場臺中國際機場共用一條3700多米的跑道。臺灣第10軍團的主力部隊,就駐紮在清泉港基地東側的臺中市區內,一旦有事,可以立刻增援。但是清泉崗機場的軍事基地中,平時隻有一個憲兵中隊擔任警戒任務,防守力量比較單薄。因為過於靠近大陸,臺軍一直擔心機場遭到“東風”導彈的洗禮,曾計劃斥資44億新臺幣即約合人民幣9.8億元。修建36座能扛導彈的大型機庫。不過由於通貨膨脹和物價飆升,新的預算案已經決定將36座新機庫的數量減少到24座。因而此事引發瞭島內一片抱怨,頻繁被軍方要求追加預算,盡快補足修建數量。
▲清泉崗機場的機庫,圖片來源:網絡
要說起清泉崗基地的歷史,最初修建它的還是占領臺灣的日軍。清泉港臺灣本省人舊名其為公館,因此這裡被日本人稱之為公館機場。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率領部隊潰逃臺灣。50年代臺灣和美國簽署瞭《共同防禦條約》。後來按照條約規定,由美國人出錢出力將公館機場擴建瞭一番。但當時臺灣還不想明說這是軍用機場,於是對外宣稱是“臺中機場”,實際上它就是純粹的軍用機場。1966年,公館機場更名為清泉崗機場。所謂“清泉”,是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邱清泉中將的名字。邱清泉為黃埔軍校二期畢業生,曾在抗戰中參加昆侖關戰役、滇西戰役,與日軍血戰。後來在1949年的淮海戰役中被解放軍官兵擊斃。邱清泉後來被蔣介石授予陸軍二級上將,清泉崗之名也是為瞭紀念他。
▲駐紮在清泉崗機場的美國空軍,圖片來源:網絡
1959年清泉崗機場落成後,曾有大批參加越南戰爭的美國空軍作戰部隊進駐該基地。此後美軍部隊長期在此駐紮,B-52“同溫層堡壘”和SR-71“黑鳥”都曾經是這裡的常客。直到1979年美臺關系“劇烈地震”,美軍部隊才全部撤離這座機場。直到2004年,清泉港機場把西半部分騰出來改為民用,而剩餘部分則繼續擔任軍事用途後,它才變成瞭軍民合用機場。清泉港機場一共包括三塊區域,東部駐軍的清泉崗基地、西邊的民用的臺中國際機場以及東邊、南部駐紮臺灣空軍戰鬥機的清泉崗機場。
清泉港軍用機場有美軍當年修建的機庫,但是數量並不算太多。在跑道的最南端一共有8個雙聯機庫,在跑道的東側一共有16個強化機庫。前邊兒的16個機庫是用於戰備值班的,一旦遭遇到突發情況,在三五分鐘的時間內,就會有十多架IDF“經國號”戰鬥機從這裡快速起飛。剩下的16個強化機庫則也停放著戰鬥機。
▲清泉崗機場的機庫,圖片來源:網絡
臺灣空軍之所以覺得這些機庫不夠用瞭,一方面是因為所有機庫已經使用瞭很多年,有些已經不夠堅固瞭。另外一方面是臺灣稱已經得到瞭“確切的情報”,解放軍在中國西部的大沙漠當中,建造瞭一個1比1還原清泉港機場的模擬靶,並嘗試使用“東風”導彈進行模擬打擊。這讓臺灣感到後背發涼。
清泉崗機場駐紮的是臺灣空軍第三戰術戰鬥機聯隊,下轄三個戰鬥機中隊共裝備瞭70架左右的“經國”號戰鬥機。這支連隊的主要作戰任務就是守衛臺灣西海岸的安全。由於臺中附近臺灣陸軍的兵力相對比較弱,也沒有海軍的配合和支持,因此空軍成為瞭該地區的作戰主力。然而清泉崗機場有很容易早打打擊,而且早就已經成為瞭解放軍火箭軍部隊的訓練目標,因此建設機庫就成為瞭一種必要的應對方式。
▲臺灣第三戰術戰鬥機聯隊的軍機,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規劃本身倒是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在建設的過程中,卻立刻就體現出瞭“臺灣特色”來。2019年臺灣計劃花費44億新臺幣的資金建造九座四聯機庫,每一座機庫的建造價格高達近億新臺幣,理論上能夠抵禦1500公斤航彈的直接攻擊。本來一切計劃都已妥當,並預計在2022年底開始開工建造,到2026年左右就能全部蓋完。結果在可行性評估時卻發現資金不足,原本的預算隻能建造24座機庫。於是臺灣內部開始就資金預算、建造方案、建造數量等問題開始來回扯皮,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隻能蓋六座四聯合機庫,或者就要給工程隊增加預算。
隻能說,建造一個機庫而已,臺灣居然都能因為這些問題反反復復來回來扯,以至於效率十分低下。看來每個人真正關心的根本就不是機庫能不能建造好,自己能拿到多少“回扣”恐怕才是每個人腦子裡想的最關鍵的問題。至於解放軍“模擬清泉崗機場”,隻不過是為這些人撈錢找瞭一個好借口罷瞭。解放軍是在努力訓練,而對岸卻忙著搞工程款,臺灣的軍力渙散,可見一斑。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