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黃復興黨部”被裁撤 激起島內人士不滿

中國國民黨在2024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失利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展開大規模黨務組織改造。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道,國民黨在昨日(6日)召開的中常會上通過瞭《中央委員會組織規程》修正草案。根據新的組織規程,“黃復興黨部”將被裁撤,各地“黃復興黨部”也將化整為零,分別歸並到國民黨各縣市黨部之下。此舉激起島內不少人士不滿。

圖源:臺灣《聯合報》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道,根據國民黨中央擬定的方案,“黃復興黨部”被裁撤後,將成立退伍軍人服務工作委員會。自此,成立已經有六十七年、國民黨唯一的特種黨部“黃復興黨部”正式走入歷史,國民黨內再也沒有特種黨部存在。

國民黨曾在兩蔣時期設立不少特種黨部。像“王師凱黨部”在“戒嚴”時期代表國民黨軍方人員,寓意為“王師凱旋”,其他深入臺軍的黨部還有“賀定成黨部”、“嶽忠義黨部”等。此次裁撤的“黃復興黨部”的正式名稱為“退除役人員黨部”,又稱“榮民黨部”。1955年,蔣經國為維護退除役官兵權益,並希望榮民傢眷支持國民黨,因而研擬籌設“榮民黨部”。1956年,“退除役就業人員黨部”成立,代名“黃復興”,寓意“炎黃子孫,復興中華”。“黃復興黨部”主委中的代表人物是長期致力於促進兩岸交流融合的臺灣愛國人士許歷農。由於“黃復興黨部”的成員幾乎為眷村出身外省人,因而被視為“深藍”。

“黃復興黨部”在最高峰時期曾超過二十萬人,目前仍有近八萬多人,占國民黨黨員總人數的近四分之一。澳門《新華澳報》富權觀察指出,“黃復興黨部”之所以被稱為“黨內有黨”,是因為其從上到下編制完備、紀律嚴明且凝聚力強。過去,國民黨在地方選舉提名,除瞭縣市黨部之外,還要尊重“黃復興黨部”的提名人選,而且估票精準,提名就是當選的保證。香港《亞洲周刊》也指出,在國民黨主席的黨內選舉中, “黃復興黨部”投票率一向最高,被視為國民黨“鐵票部隊”,一般認為如果能取得“黃復興黨部”的支持,等於穩住半壁江山。

有分析指出,朱立倫此次裁撤“黃復興黨部”的理由是國民黨陷入財政危機、且需要年輕化。誠然,蔡英文上臺後,民進黨當局強行凍結國民黨黨產,導致國民黨黨務運作經費極為困難,有時連黨工的薪水都發不出來,國民黨內部確有瘦身的需要。但也有觀察指出,為瞭省錢裁掉藍營內如此重要的組織,這種“神邏輯”根本站不住腳,就好比一個經營困難的企業要節省成本,結果直接把主業砍掉,理由是主業花錢的地方最多。

裁撤“黃復興黨部”在島內引發爭議,激起藍營很多著名人士不滿。臺灣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表示,這是一個路線的抉擇,不隻是一個單位的裁撤與否,“黃復興的存在象征著國民黨的中國魂、民族魂依舊存在,黃復興的裁撤意味著什麼,當然就清楚瞭”。“黃復興黨部”副主委羅睿達表示,佩服朱立倫對黨務改造的決心與勇氣,但時機和方向不對,“適逢黃埔創校百年,更凸顯這是讓人失望與痛心的決定”。身為“黃復興黨部”成員的應曉薇喊話“黃復興永不凋零”,即使整合至國民黨地方黨部,“也永遠不會走入歷史”。

臺灣《聯合報》發文分析稱,“黃復興”黨員票一直是藍營“兵傢必爭之地”。朱立倫競選國民黨主席時曾特地回桃園升旗,自稱是軍人子弟。韓國瑜在競選黨主席時也曾喊出“我才是真正的‘黃復興’”口號,而黨部鐵票也是韓背後堅定支持的力量,去年侯友宜還特地在“黃復興”67周年慶暨動員大會上公開向韓國瑜道歉爭取支持,被視為侯韓和解的第一步。文章稱,裁撤“黃復興黨部”的決定無異揮刀自宮,且裁撤的時間點正遇上今年黃埔百年,令人不勝唏噓。

有分析指出,一些支持裁撤的人聲稱“國民黨不該再被過於強烈的意識形態綁架”,什麼叫“過於強烈的意識形態”呢?答案並不難找。作為“深藍”代言人,“黃復興黨部”向來不掩飾其政治主張。比如當年李登輝搞“臺獨”,“黃復興”帶頭提案並促成國民黨開除其黨籍;比如在黨內提出的“‘中國國民黨’絕對不能改為‘臺灣國民黨’”、“臺灣‘獨立’絕對不能成為中國國民黨主張的選項”等政策性提案;2000年後執掌“黃復興黨部”八年之久的“反獨大將”王文燮,公開表態“臺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事實,兩岸的人民都是中華民族,都是中國人,遲早會統一”。說白瞭,“黃復興黨部”代表的是藍營的傳統價值觀,即堅持一個中國、堅決反對“臺獨”,堅持做挺直脊梁骨、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但被綠營用所謂“主流民意”圈禁的少數藍營人士陷入到“自證愛臺灣”的死循環,一路“拿香跟拜”、“主動拆傢”,幾乎把一切有價值的資產寫進“負債表”,什麼票都想要,結果什麼票都丟瞭。

澳門《新華澳報》富權也認為,裁撤“黃復興黨部”必然激起島內退伍軍人及眷屬不滿。2025年7月,國民黨主席將迎來改選,“黃復興黨部”的“深藍”們或許會力拱也是臺灣外省軍人傢庭出身的盧秀燕挑戰朱立倫連任,朱立倫到時未必“頂得住”。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