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制潛艇“海鯤”號“浮起來瞭”,成為這兩天島內媒體的熱門話題。但隨著該艇高清照片的曝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這艘臺灣最新潛艇表面怎麼是坑坑窪窪的?

其實這個問題並非最近才被發現。早在去年9月“海鯤”號舉行的“下水儀式”上,就有島內媒體註意到,其圍殼部分出現凹凸不平的現象,引發關於該艇“趕著下水”“施工不仔細”的議論。島內媒體披露,該潛艇為此還將進行“大整容”,“拉皮”解決表面的不平整問題。

如今美國“動力”網站27日也註意到,去年9月亮相的“海鯤”號潛艇的圍殼加工質量“可能沒有達到最高水平”,而最新的照片也並未能完全改變這些觀點。

對於外界質疑,臺灣“中央社”的解釋是,圍殼是用於收納桅桿及提升垂直穩定度,須采用與壓力殼不同的材質,會產生所謂“瘦馬效應”,因此屬於正常現象,無須擔憂。

“瘦馬效應”是指船舶制造工藝中的特殊現象,即船體結構在焊接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變形,尤其是外板及上層建築。具體而言,圍殼位於潛艇較高處,若使用較厚較重的鋼板,將導致全艇重心偏高,勢必影響艦體的穩定度;因此現代潛艇的圍殼部分材質改采重量較輕的復合材料,並希望以此降低被發現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由不同材質建造的圍殼外觀就會出現不平整與焊接痕跡。

負責“海鯤”號建造的臺船方面也表示,該潛艇圍殼凹凸不平的表面部分,其中突起部位的下方是骨架,凹下部分下方沒有支撐,“這就類似人的肋骨,胖的人看不到,瘦的人肋骨就會出現”。而“海鯤”號的圍殼采用薄板設計,因此會出現這種“瘦馬效應”,一般水面艦艇也會出現這種狀況。

日本潛艇(上)和解放軍潛艇(下)表面都沒有明顯的“瘦馬效應”

但問題在於,並非所有現代潛艇都有“瘦馬效應”——“中央社”承認,日本“蒼龍”級潛艇的圍殼整體外觀就相當平整。老司機看瞭看解放軍潛艇的公開照片,也沒有這樣的情況。

臺灣“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評論稱,島內方面的這些解釋,其實是試圖回避真正問題出在臺船焊接工藝環控與焊接鋼板預熱等細節的不足。他表示,“瘦馬效應”與焊接工藝有關,涉及鋼板預熱、焊點間距、密度、位置以及如何控制施工環境等技術要項。

美國海軍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有明顯的“瘦馬效應”

解放軍055大驅就沒有類似情況

至於印度海軍……就更不用提瞭

此外,臺船說的“一般水面艦艇也有瘦馬效應”,在美國軍艦中的確不少見,但解放軍海軍艦艇就基本沒有這樣的問題。

張競表示,“瘦馬效應”是在焊接這一具體工種環節出現的,而美國軍艦之所以大規模出現這種情況,也與美國造船業嚴重缺乏合格電焊工的現象直接相關。美國海軍學會網站發佈的2018年美國造船業研究報告顯示,由於美國造船業衰退嚴重,20年來已流失2萬工人,其中包括大批熟練電焊工。隨著工作崗位的減少,學習船舶裝配、焊接和鑄造的工人數量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會隨之越來越少。以報告中提到的一傢潛艇公司為例子:由於隻有這一傢公司存在,全美技校已停止對學生培訓如何操作該公司使用的老式設備。

作為對比,中國早年就有“國產航母建造速度為何這麼快?背後是2400名焊工的晝夜趕工”的相關報道,顯示中國造船工業在焊接領域的雄厚技術和人才實力。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日本——畢竟日本仍是全球第三大造船大國,擁有雄厚的造船專業人員積淀,因此制造的潛艇也罕有出現“瘦馬效應”。

由此可見,臺灣自制潛艇表面的坑坑窪窪,其實就是臺船焊接技術儲備不足的直接體現。考慮到這艘潛艇開工以來曝出的一系列醜聞和爭議,未來該艇恐怕真的會成為臺軍官兵避之不及的“危險之地”。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