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京的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日漸延伸的中軸線伏脈千裡,現代性建築拔地而起,彰顯出平緩開闊、壯美怡人的空間秩序。而軸線兩側分佈著青瓦灰磚的老城風景,質樸敦厚的四合院和對稱交錯的胡同,成為喚起北京人記憶的密碼。在最能喚起情感記憶和鄉愁的老城區,“老城保護”新思維漸次替代過往的“舊城改造”,意味著大拆大建的思路與路徑告別歷史舞臺,保護性修建、恢復性修建真正適應新時代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城市更新。

  北京城市發展史上經歷過大拆大建的時代,留下過隻停留在老北京記憶和影像裡不可恢復的遺憾,而如今對於充滿底蘊的古建和院落“修舊如舊”,譬如:西城區鑄鐘胡同的一處院落就采用“微保護”方式解決瞭墻面軟心顏色不合傳統規制的問題,優化冰盤簷,增加海棠池……這種以人為本的微保護和微更新,體現的是對城市肌理的尊重,是對歷史文化的謙卑,是對關愛北京這座城市人民的理解和回饋。

  北京普通百姓在時間的打磨中蘊含瞭的豐富生活內容和獨特煙火氣記憶。近年來北京市為老城微保護延續文脈、塑形鑄魂,讓市民更愜意地享受到老城保護成果的同時,亦正通過借助中軸線申遺,令社會公眾真正參與到民俗文化價值的闡釋與傳播,凝聚市民參與力量推動中軸線申遺。唯其如此,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價值的傳承和創新,也才更有生機和活力。

  大公報記者孫志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