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學習搭子”能為彼此帶來進步的動力。圖為研究生考前復習的考生。
“搭子”被稱為“垂直領域的精準陪伴”,總是在需要時出現,在不需要時沉默。不同於傢人間的親情和密友間的友情,“搭子”的存在拓展瞭友誼的形式,讓人們能夠以更加輕松的姿態開啟一段相互陪伴的關系。
但實際上,“搭子”也是一種朋友的表現形式,成為“搭子”的前提至少是互相有好感。現實中,我們既渴望親密無間的親情和友情,又對“搭子”這種更為臨時、低門檻的實用關系青睞有加。這種看似矛盾的社會心理,其實在社會學傢齊美爾所著的《大都市與精神生活》中已經有所預見。齊美爾依托於當時的現代性大都市,對比小城鎮研究瞭都市人的精神生活並探究瞭“個體如何調節自身”這一問題。他形容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像一個個獨立的原子:在某一個核心中抱團,但對團外的人們疏離與冷漠。人們瑟縮在熟悉的組織之中,與其他個體沒有強有力的聯系,缺少瞭對自我的認知,更少有真正對他人的關照。
然而,現實中的人類並非獨立的原子,無論都市生活如何進化,都改變不瞭人的社會屬性。處於無所不在的社會關系網中,人類需要交際,需要互動,更需要認同。無論是綠茵場上酣暢淋漓的足球比賽,還是分工協作的生產現場,每個人都離不開夥伴、群體。確切地說,在“搭子”的命名出現之前,“搭子”這種關系早已存在。人們尋找“搭子”,尋找的不僅是陪伴,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慰借。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