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級機構動態調整某國主權信用評級,是市場化常規操作,但此次穆迪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的調降,存在三大誤判,這不禁令人質疑其專業性。
從評級標準看,長期以來穆迪、標普、惠譽等評級機構對新興市場國傢較為嚴苛。國際清算銀行就曾指出,三大評級機構對新興市場國傢的評級仍明顯低於發達國傢。具體看,首三季中國GDP同比增長5.2%,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多傢國際機構因此調高對今明兩年中國GDP的預測。穆迪則透過“有色眼鏡”,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耐人尋味的是,在美國背負巨額財政赤字,國內政治極化加劇背景下,穆迪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維持在最高級Aaa。
從預測角度看,穆迪對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潛力的判斷明顯偏悲觀。事實上,盡管各機構依據“預測模型”給出的增長預測都是主觀的,但專業客觀標準還要看“投資”數據。首三季,新設外資企業同比增長32.4%至37814傢,一定程度展現瞭外商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樂觀態度,未知穆迪在判斷中國經濟前景時是否看到這些數,及其背後的深層次意義。
從專業性角度看,穆迪對中國政府債務壓力也有錯誤估計。穆迪稱,對“地方債務”問題的擔心,是此次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的重要考慮。事實是,按去年中國121.02萬億元初步核算的GDP計算,全國政府法定負債率為50.4%,遠低於國際通行的60%警戒線,且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傢和新興市場國傢。穆迪對中國政府債務的憂慮無疑是杞人憂天。 玉淵譚天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