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穆迪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中國財政部作瞭有理有據、有力有節的回應。除瞭“失望”二字之外,通篇沒有任何帶有感情色彩的字眼。而是針對穆迪報告中涉及的經濟增速放緩風險、地方債務、房地產行業等問題,用大量數據和事實,一一作瞭理性的解釋與“科普”。
這一方面充分體現瞭中國政府無懼“唱衰”的自信與底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當中國正在逐步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培育壯大新的增長極、積極為高質量發展註入新動能之時,一些行業機構卻依舊保持固有模型與刻板印象,甚至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問題,沒有跟上中國變革的節奏和軌跡,這就難免令有關分析預測偏離真相,失去可信度。穆迪此次報告的失誤,要害就在這裡。
實際上,近期有眾多國際組織和知名投行,調高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表達瞭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譬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中國2023年GDP增長預期從之前的5%上調至5.4%;經合組織將預期提高到5.2%。高盛、瑞銀、摩根大通、德意志銀行等同樣上調瞭相關預期。這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彰顯瞭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穩步復蘇回升的主流看法。
在穆迪“負面評級”的同時,中國在不斷縮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擴大制度型開放,改善營商環境,新設外資企業數量增速保持超過30%的高位。首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釋放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優化周期調節的暖風。制造業重回擴張區間,新能源汽車出口屢創新高。這些都為中國經濟提供瞭實打實的支撐。
評級,說到底其實是一門生意。無論是“錦上添花”,還是“落井下石”,在以往的歷史上都不鮮見。一份有說服力的評級報告,不僅需要理性的立場與心態,更需要有紮實的專業能力。中國式現代化,開啟瞭一條前無古人的新路,也具有許多顛覆西方傳統認知的創新和特點。就在穆迪報告出爐前幾天,“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剛剛在廣州舉行。而讀懂中國,正是一些國際機構亟待補課的地方。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