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國對外文化貿易額創新高,超過220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1%

  ◇2022年我國數字文化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占文化產業的51.4%,數字文化產業已成為文化產業的主導力量,將為文化出海積蓄更大的機遇和動能

  在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的尤寧城,中國武術運動員進行交流表演(2023 年 11 月 26 日攝)吳曉凌攝 / 本刊

  良渚、宋韻、詩詞、丹桂,從風雅頌歌到梅蘭竹菊……前不久閉幕的第19屆亞運會給全球留下瞭深刻印象。

  “數字煙花,美妙又壯觀”“數字火炬手令人驚嘆”“每個細節都很打動我”“拜托讓這些東方審美狠狠暴擊我”……海外媒體平臺上,溢美之詞不勝枚舉。

  借助國際賽事平臺,向世界展示和傳播中華文化魅力,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增強國傢文化軟實力的生動體現之一,折射瞭國傢促進“文化出海”的成果。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對外文化貿易額創新高,超過220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1%。其中文化產品進出口額1803億美元,文化服務進出口額414億美元。“文化貿易就像貨物貿易一樣,體量越大、結構越合理越有影響力。”中共中央黨校(國傢行政學院)創新工程首席專傢高宏存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文化產品競相出海

  中式麻辣燙在韓國爆火,反超炒年糕,coco、喜茶、蜜雪冰城等新式茶飲在南洋受熱捧……近年來,中餐的海外表現,讓人看到瞭中國飲食文化的吸引力。

  作為最受海外民眾歡迎的中國文化符號,中藥、武術表現同樣搶眼。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數據,2023上半年我國中藥類產品出口額29.15億美元,同比增長3.63%,中藥已成為當下醫藥“出海”的重要品種。武術方面,全球有3億多人練習太極拳,每年到少林寺學拳術的近13萬人。

  豐富多彩的中國文藝作品、文創產品、文化服務等也在打動著世界。

  今年9月舉行的中國國際時裝周,眾多設計師將陶瓷、地方戲曲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及宋錦、湘繡等非遺工藝融入時尚潮流設計,令人眼前一亮。同月舉行的米蘭時裝周上,多個中國品牌和中國設計師作品登場亮相,展示瞭東方美學的魅力。

  各大海外院線和媒體平臺上,中國制作的電影、電視劇獲得瞭極高關註度。從《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現身第八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到《流浪地球》《萬裡歸途》《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電影獲得不俗票房,再到《甄嬛傳》《瑯琊榜》《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等電視劇在YouTube上熱播,還有國產懸疑劇《開端》登陸美國視頻網站奈飛(Netflix)、國產動畫片《白蛇:緣起》入圍被譽為“動畫奧斯卡”的法國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等,展現瞭中國影視作品的世界影響力。

  各大海外書單排行榜上,中國知名的文藝作品受到大量讀者喜愛追捧。餘華的《活著》、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系列等,從不同角度向世界講述瞭中國的故事,展現瞭中國文藝創作的高度,發行量居高不下。以《三體》為例,其日文版在日本上市第一天,首印的1萬冊全部售罄。

  手遊、網文、電競等嶄新力量競相出海,成為文化出海新的生力軍。2022年上半年,就有23款中國手遊入圍美國暢銷榜Top100,合計吸金14.1億美元,占Top100總收入的20.6%。網文國際平臺“起點”上,點擊量超千萬的中國網絡文學作品超過百部,《贅婿》《地球紀元》《大國重工》等16部中國網文還被大英圖書館收錄。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梁燕說,各種文化產品向世界展示瞭一個歷史的和現代的中國,一個有著文化根脈和勇於創新發展的中國,一個保持自己文明成果和願意向世界分享的中國,一個努力思考人類命運和願意擔當的中國,一個敬畏自然、敬畏歷史和有智慧、有力量、有美好追求的中國。

  讓世界觀眾更加瞭解中國

  “海外觀眾非常期待瞭解中國的飛躍是如何發生的。”導演李路說。他拍攝的2022年大熱的電視劇《人世間》,拍攝階段就被迪士尼預購瞭海外獨傢發行權。李路分析,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人世間》滿足瞭當下世界迫切瞭解和認識當代中國的需要。《人世間》以平民百姓周傢的故事切入,反映瞭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真實的變遷和飛躍。

  越來越多力量、資源投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研究、闡釋和利用中。一批汲取歷史文化營養的精品力作湧現出來,契合瞭海外認識中國的需要。

  以全球風行的《三體》系列小說為例。這部作品借用古典文學、神話等元素,形成瞭獨特的敘事風格,展現瞭中國人對於人類未來的憂患意識與歷史擔當。其中的奇思妙想和科技想象力,特別是對人類科技共生並進的復雜圖景的揭示,引發瞭無數人掩卷沉思。“這樣的作品既有民族性又有跨語言跨文化的全球性視野,受全球歡迎是情理之中。”高宏存說。

  催生文化產品、文化貿易、文化交流等成長的政策、平臺、人才、技術等,加速推動文化出海。

  政策方面,自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以來,各部門積極出臺引導政策和補助資金,支持文化貿易企業發展,培育瞭一批優秀的文化貿易骨幹企業。去年8月商務部等27部門又印發《關於推進對外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出臺28項任務舉措推動文化出海。

  平臺方面,“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傢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國傢文化出口基地、中國國際文化旅遊博覽會……全國各地各行業搭建的各級各類各層次的文化出海平臺層出不窮,提供人才、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推動企業更多更好走向全球文化市場。

  山東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的國傢文化出口基地內,一傢從事文創產品出口的企業經理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從文化IP挖掘、創意設計、品牌孵化、海外推廣,基地為企業搭建瞭一體化的文化出海全鏈條服務體系,讓企業有更多時間用於研發,生產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創產品。

  在“一帶一路”沿線,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傢已經設立30多傢中國文化交流中心,形成瞭“絲路之旅”等十餘個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品牌。

  技術方面,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VR、AR等數字技術的應用,催生瞭文化新業態,提升瞭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近年來湧現的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展覽、數字虛擬景區等文旅業態,還有網絡視聽、網絡遊戲、短視頻等,在海外有瞭不俗戰績。

  人才方面,高校和企事業單位在人才培養和培訓中更加關註國際化視野、產學研融合、數字化素養的賦能,積極為文化出海儲備後備力量。故宮博物院去年啟動的太和學者計劃,面向國(境)外招收訪問學者,同時選派故宮博物院學者赴國(境)外訪學,此外還積極推動考古、文保、展覽的國際化,通過開展國際性項目,讓故宮學者與海外人才交流互鑒。“每一次深入交流合作,就是一次國際視野的拓展,就是一次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行動。”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說。

  (《瞭望》2023年第49期 )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