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1年10月20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傢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入海口考察。\新華社
“我曾經講過,長江病瞭,而且病得還不輕。今天我要說,黃河一直以來也是體弱多病,水患頻繁。”對母親河的“健康”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牽腸掛肚。
黃河之病,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觀制約,也有後天失養的人為因素──全國主要流域中,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占流域土地面積比例最大;上中下遊生態易退化,恢復難度極大且過程緩慢;部分地區污染排放強度較高。
生態問題,考驗歷史眼光。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定下調子──“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整體把脈、系統開方。統籌上下遊、幹支流、左右岸,總書記要求把黃河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謀劃:上遊以提高水源涵養能力為主;中遊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遊要註重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提高生物多樣性。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赴青海考察。從北京出發,飛機一路向西,經華北平原,越太行山脈,過黃土高原,抵達青藏高原。
舷窗外,黃河之水一路奔湧,兩岸復雜多變的地形地貌告訴人們,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面臨的難度絕非尋常。
青海坐擁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每年從這裡輸出的清潔水源,約占到黃河全流域的一半。在總書記心中,青海生態就像水晶一樣,彌足珍貴而又非常脆弱。
在察爾汗鹽湖,瞭解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情況;在清潔能源企業,考察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在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通過遠程視頻察看黃河源頭鄂陵湖─紮陵湖等點位實時監測情況……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青海的生態保護問題。
總書記明確要求:“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
在一次座談會上,提及保護“中華水塔”,總書記提出:要想一想這裡是國內生產總值重要還是綠水青山重要?作為水源涵養地,承擔著生態功能最大化的任務,而不是自己決定建個工廠、開個礦,搞點國內生產總值自己過日子。
從上遊的“中華水塔”三江源,到中遊的“中央水塔”秦嶺、“華北水塔”山西……山一程,水一程,總書記心系“國之大者”。
“你們這裡是華北水塔,京津冀的水源涵養地,是三北防護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拱衛京津冀和黃河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
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孕育瞭燦爛的三晉文化。由於流域內過度開發,汾河生態曾遭受很大破壞,水質受到嚴重污染。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這次來山西,總書記專程到汾河岸邊走一走看一看。當地同志匯報,太原市采取瞭汾河及“九河”綜合治理、流域生態修復等舉措,汾河水質逐漸向好,兩岸綠化帶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