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第二批基礎研究特區計劃項目授證陸續頒發,這意味著未來幾年,相關項目將持續獲得穩定的項目經費支持,科研人員可以潛心開展基礎研究工作。這是繼2021年上海在全國啟動“基礎研究特區計劃”以來的第二批試點。
靈感瞬息性、路徑不確定性,註定瞭對基礎研究的探索猶如在無人區獨行。當前,瞄準“從0到1”的原始創新正成為社會共識,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圍繞基礎研究作出重點佈局,這將讓科學傢勇闖無人區的勇氣更加堅定。然而基礎研究經費不足、缺少政策引導等問題,也會影響科研人員對特定研究方向的不懈跟蹤以及研究精力的持續投入。
當前,基礎研究已滲透創新的整個鏈條,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結構持續優化,基礎研究投入水平明顯提升,從2012年的499億元提高到2022年約1951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也由4.8%提升至6.3%。但對比發達國傢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15%至20%,我國在這方面還有很大差距,仍需探索建立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體系,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斷完善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
“基礎研究特區”的設立就是在補短板方面的一個有益嘗試。該特區在支持基礎研究方面會以5年作為一個資助周期,每年向每個特區投入2000萬元,並賦予研究者充分自主權,允許自由選題、自行組織科研、自主使用經費、減少各類申報占據的時間精力……面對新的交叉學科、新的領域性方向不斷湧現,“基礎研究特區”實行科研組織模式和管理體制機制的雙輪驅動,各實施試點的單位都會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探索,鼓勵不同學科方向深入合作,“解綁”時間、容納失敗,讓科研人員專心“夯實地基”。
“基礎研究特區”這股新風正在為完善基礎研究多元支持機制探路前行。江蘇省將積極發揮蘇州實驗室引領作用,探索建設“基礎研究特區”,支持開展有計劃有組織的基礎研究活動;北京市也將加快出臺《北京市基礎研究領先行動方案》,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行動計劃,推行“揭榜掛帥”“賽馬”等新型管理制度,推廣科研經費“包幹制”等。此外,騰訊發起新基石科學基金會,阿裡成立達摩院,華為成立戰略研究院,未來科學大獎、科學探索獎等科學機構與獎項也在為更多基礎研究的突破註入能量。
未來,應鼓勵各地區因地制宜摸索出更加符合當地特色的多元化、多渠道基礎研究投入舉措,加大對長期重點基礎研究項目、重點團隊和科研基地的穩定支持,營造全社會重視基礎研究的良好氛圍。同時,通過部省聯合組織實施國傢重大科技任務和共建科研基地等方式,共同致力於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深層次科學問題,堅定科研人員將“冷板凳”坐出“熱效應”的決心。 (郭靜原 來源:經濟日報)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