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福建平潭島東花丘遺址出土的部分陶器(拼板照片)。

  【大公報訊】記者江鑫嫻北京報道:國傢文物局29日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發佈會通報瞭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江蘇常州寺墩遺址、湖北沙洋城河遺址、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4項考古最新進展。

  專傢表示,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新發現初步廓清良渚遺址群經歷瞭利用山前地貌建設散點式聚落,到規劃建造水利系統、莫角山和反山,再到構築帶有城墻、外郭的良渚古城等三個發展階段,反映瞭良渚人群聚落管理和城市營建理念、信仰體系不斷成熟的演進過程,顯示出良渚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據悉,良渚遺址群調查已基本完成,確認遺址點從135處增加到350多處。

  寺墩遺址是一處崧澤─良渚文化時期的中心聚落遺址,年代距今約5500-4500年。遺址自崧澤文化向良渚文化時期的文化形態、聚落佈局的變遷,生動反映瞭太湖地區史前社會復雜化進程,為討論長江下遊區域文明發展模式提供瞭新視角。

  城河遺址反映瞭屈傢嶺文化人群通過建造一系列水利設施,調控古城用水的水資源管理模式,展現出長江中遊新石器時代先民對自然的認知和改造;王傢塝墓地多種形制的墓葬,反映瞭屈傢嶺文化社群結構的復雜性和社會分化現象。

  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完善瞭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揭示瞭史前人群深耕大陸、開發利用海洋的文化特征、生計模式、社會結構的演化歷程,為探索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提供瞭重要線索,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的重要實證。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