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深中通道主橋之一的“伶仃洋大橋”橋面鋪裝刷新單日“世界紀錄”。\受訪者供圖;(中)6月8日,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將E23管節和最終接頭浮運至安裝現場。\新華社;(右)深中通道正加速建設,擬明年全線建成通車。圖為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進行鋼橋面鋪裝。\受訪者供圖
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工程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預計於28日實現貫通,這意味著深中通道主線全線即將貫通,邁向2024年通車的收尾工程階段。28日,深中通道舉行主線貫通暨收尾工程建設動員會。當天,隨著海底隧道管內壓艙混凝土澆築完成,標志著海底隧道實現貫通。深中通道正式通車後,深圳與中山的車程將從現在的2小時縮減為約20分鐘,成為連通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群的交通大動脈,與其他通道形成“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打造環珠江口100公裡“黃金內灣”,構築大灣區超級城市群。\綜合南方網、大公報記者方俊明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交通樞紐工程,深中通道全長24公裡,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其中,沉管隧道長6.8公裡,分為32個管節和最終接頭,分步安裝。每節標準沉管重達8萬噸,相當於一個中型航母的重量,立起來就是一棟55層的大樓。首先把巨型沉管運來,準確放進幾十米深海底的基槽,然後使它與前面的管節嚴絲合縫地首尾對接,還要安全使用100年。
毫米級“海底穿針” 領建世界標準
深中通道擁有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為超大跨度、深埋、特長沉管隧道,沉管規模屬當前世界罕見,工程建設難度極高。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項目部透露,北鬥系統助力深中通道“海底穿針”,沉管隧道每節沉管實現瞭毫米級對接。據悉,為引入北鬥的力量,建設團隊在陸上、海上、沉管上反復做瞭上千次試驗驗證,最終形成方案。由船上的北鬥衛星天線和附近的參考基準站配合,對沉管進行差分定位,精度可達毫米級,比世界現行厘米級標準更嚴格。入水後,沉管隧道在水下的位置、姿態清晰顯示在屏幕上。
同時,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牽頭承擔“復雜海洋環境下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設關鍵技術”項目,在設計、施工、檢測及關鍵裝備進行瞭系統性革新,創造瞭沉管安裝連續6個月每月2節的世界速度、40米水深毫米級對接的世界精度,進一步擴大瞭中國在沉管隧道建設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而“深中通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預制關鍵技術及核心裝備”項目技術成果也推動瞭中國沉管隧道建造技術的進步,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項目研究成果還已納入交通運輸行業相關標準,有效填補行業空白,未來可為後續類似工程提供科學、可靠的技術支撐。
專傢倡做好新規劃 對接北都發展
廣東省交通運輸廳指出,近年來廣東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珠江口兩岸城市群正被這一條條交通大動脈串聯起來,構建起粵港澳大灣區百公裡的“黃金內灣”。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表示,深中通道將與已通車的虎門大橋、南沙大橋、港珠澳大橋,規劃建設的深珠通道等工程一起,在珠江口形成“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將大灣區城市群串珠成鏈,構建大灣區一小時乃至半小時經濟圈的新格局,同時助力打造環珠江口100公裡“黃金內灣”。據悉,“黃金內灣”涵蓋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珠海高新區、中山翠亨新區、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東莞濱海灣新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點平臺。鄭天祥建議,粵港澳攜手共同做好“黃金內灣”新規劃,可明確將香港北部都會區等納入,真正形成大灣區“超級城市群”。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