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遊客們觀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綠松石龍形器。\大公報記者郭瀚林攝

  近年全國興起文博熱,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的文博新地標中國考古博物館近期開放後,亦迅速成為首都最火的博物館打卡地之一。多件超級國寶在這裡集中亮相:由2000多枚綠松石片組成的夏代石龍、“東方神獸”西周鄧仲犧尊、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嵌綠松石象牙杯等,每尊巧奪天工的器物背後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段歷史,吸引著眾多觀眾前來欣賞探究。據悉,展出的6000餘件出土文物精品均來自田野考古一線,多方位還原瞭古代中國社會風貌。\大公報記者 孫志、任芳頡、郭瀚林北京報道

  記者走進博物館,一條金色“時光大道”鋪展向前,以時間軸的形式展示瞭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大廳兩側,兩輛出土自河南殷墟的殷商時期馬車整體展出,讓遊客如同置身考古現場。“館內文物全部是中國歷史研究院的珍藏,總數有幾萬件,目前展出的有6000件左右。展品中最大的亮點,便是夏商周時期的大量精美文物。”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展品中,很多重量級國寶是第一次與大眾見面,非常受遊客歡迎。

  全長約70厘米,龍身呈波狀曲伏,中部出脊,龍眼則是兩塊圓形白玉……在“宅茲中國”展區,記者見到瞭鎮館之寶──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龍的形象由2000多片形狀各異的細小綠松石片組合而成,這些“龍鱗”大小僅有0.2~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制作工藝堪稱鬼斧神工。龍的腰部還有一個銅鈴,對應瞭《詩經》中“龍旂陽陽,和鈴央央”的祭祀場景。據解說員介紹,華夏先民自石器時代以來就有龍圖騰崇拜的傳統。這件綠松石龍形器表明在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後期,中國龍的形象已經基本定型,此後歷代中原王朝的龍形象都是在夏代開創的基礎上延續演化,一直傳承至今。

  陪嫁犧尊 體現重傢民族性

  背部的蓋紐上站著一隻鳳鳥,項背上附著一隻捲尾虎,胸前和臀部各有一條捲尾龍……一件鳥獸形象的酒器吸引著大批遊客駐足,這便是另一件鎮館之寶──出土於西安張傢坡的鄧仲犧尊。“犧尊”是商周時期一種被制成鳥獸形象的酒器,這件造型奇特的青銅尊似馬非馬,似羊非羊,頭生雙角,腹有雙翼,似是某種神獸。

  “‘鄧仲’是位於今天河南鄧州一帶的諸侯國鄧國的貴族,這件犧尊可能是鄧仲女兒出嫁時的陪嫁器物。”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瞭文物的由來,3000千年前,犧尊伴隨女主人的送親隊伍來到西周首都鎬京(今西安),寄托著遠嫁女孩的思鄉之情。遊客賀阿姨在參觀後談到:“這件文物能看出,中國人自古就十分註重傢庭,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根,這是我們民族能立足和發展壯大的根本。”

  殷後墓葬 紅裝武裝兼蓄

  婦好是商朝王後、女將軍、女祭司,展廳中專門開辟瞭一片區域,完整展示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系列文物,是迄今發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陪葬物多達兩千馀件。其中,一件嵌綠松石象牙杯頗為醒目,杯身高約30厘米,通體雕刻繁縟精細的饕餮、夔龍、鳥等花紋,凹陷處則鑲嵌著華麗的綠松石,彰顯商代高超工藝技術的同時,也反映出這位巾幗英雄痛飲美酒的萬丈豪情。據工作人員介紹,婦好墓中共出土瞭426件裝飾用玉器、499件骨笄、銅鏡、髮梳、手鐲、瑪瑙串飾等物品,可見婦好是一位愛“武裝”也愛“紅裝”的貴族女性。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