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丁利娜介紹金中都考古工作。右圖:今年是金朝遷都北京870周年。圖為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展示的覆製出土金代墓壁畫《散樂圖》。
“挖掘中都文化 傳承城市文脈──北京建都8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5日在京舉辦,國內外近百位專傢共同探討金中都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工作。有專傢現場分享金中都考古工作新發現,透露近年的發掘為破解金中都端禮門位置之謎提供瞭非常重要的考古依據。亦有專傢建言更多活化利用遺址,如在金中都遺跡土堆上方按史料建設新城墻,新城墻下方的古城墻遺跡原地不動,讓後人現場感受中華歷史文明的源遠流長。\大公報記者 馬曉芳北京報道
公元1153年,金王朝遷都至今日北京城的西南,定名“中都”。北京首次成為一朝首都,到2023年已建都870周年。
近年發現多處遺跡 多位於豐臺
“2022年至2023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豐臺區萬泉寺村產業用地項目用地進行瞭考古發掘,發現瞭金中都城內一條重要的南北向道路遺跡,這條道路寬約20米,從所在位置、道路規格以及使用和沿用情況來看,初步推測是端禮門門內大街,為進一步探尋端禮門的準確位置提供瞭非常重要的考古依據。”研討會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丁利娜介紹瞭金中都考古工作的進展及成果。
丁利娜介紹,近十馀年來金中都城各類遺跡陸續被揭露:首次發掘瞭金中都外城墻、馬面、護城河、順城街道路等,並瞭解瞭這些遺跡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在麗澤金融商務區一帶發現多種形制、不同規格的金代道路數條,以及房址、水井、灰坑、灰溝、灶址等生活居址相關遺存等,為進一步探討金中都的街巷與裡坊佈局提供瞭新素材。
據瞭解,北京市現存有關金中都的多處重要遺址遺跡位於豐臺區,如金中都水關遺址、金中都城墻遺址、蓮花池等,這些遺址遺跡都得到瞭有效保護和利用。
城市水利格局 奠基元明清京都
北京古都學會副會長、北京史研究會副會長吳文濤對金中都的城市建設,尤其是有關水系格局的拓展以及漕運、園林等都城水利功能的開發做瞭專門研究,認為金中都的城市建設在北京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重要作用。她表示,金朝人對金中都的營建,是今天的北京由北方重鎮發展為帝國都城的轉折點,在民族融合、經濟社會發展、城市規劃與建設、城市水系及水利格局等多方面為後來元明清定都北京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在金中都遺跡現場,面對著被包裹保護起來的金中都遺跡土堆,有專傢建議在土堆上方按照史料建設新城墻,新城墻下方的古城墻遺跡原地不動,“甚至可以考慮在新建城墻上鋪設玻璃棧道,讓遊客更真切感受‘一眼百年’的震撼。”亦有專傢表示,金中都考古遺址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文化遺跡,“可將金中都遺址發掘出的房址、灰溝、灶址等遺跡展示給遊客,讓人們在遺跡中感受歷史的厚重,也是一種很好的文物保護利用方式。”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