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ESG 已成為國際共識,推動ESG規范發展是大勢所趨。由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正式發佈的《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 1號—可持續相關財務信息一般披露要求》(IFRS S1)和《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 2 號—氣候相關披露》(IFRS S2)兩項標準,將於2024年1月1日之後的年度報告期生效,引發國際高度關註。
就在ISSB準則發佈前一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國務院國資委、全國工商聯、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等權威機構部門,發佈瞭《年度ESG行動報告》。該報告基於可持續發展理論、經濟外部性理論和利益相關方理論,構建環境、社會、治理“三位一體”ESG評價模型,並參考國際國內ESG標準指引,對標明晟(MSCI)、富時羅素(FTSE Russell)、中證、國證等國內外評級機構的ESG評價體系,構建接軌國際、符合國情的ESG評價指標體系。
《年度ESG行動報告》與ISSB準則相繼出臺,對中國企業ESG信息披露和中國ESG評價體系的建構有哪些影響?
中國企業ESG信息披露率逐年走高,打造中國特色ESG實踐榜樣力量
當前,由於ESG信息范圍廣闊,且國際市場上ESG信息披露標準多種多樣,缺乏統一的標準,導致企業信息披露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影響瞭ESG信息的可比性。IFRS基金會北京辦公室主任兼ISSB主席特別顧問張政偉表示,ISSB的誕生和受到廣泛認可的主要原因,一是呼聲高,當前國際上ESG信息披露標準繁多,客觀上需要有一個準則來代表國際可持續信息披露的“最大公約數”;二是授權高,ISSB 的母體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The IFRS Foundation),IFRS基金會設立的ISSB得到瞭包括二十國集團(G20)、七國集團(G7)、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金融穩定理事會(FSB)以及來自 40 多個司法管轄區的中央銀行行長的支持,獲得瞭很高的授權;三是出身好,在ISSB成立之前,已經有五大機構即世界經濟論壇(WEF)、金融穩定理事會(FSB)、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可持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國際綜合報告委員會(IIRC),一起向尚未正式成立的 ISSB 提供瞭可持續信息披露準則的藍本。
在ISSB標準發佈之前,我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就於2018年6月修訂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中,首次提到關於上市公司 ESG 信息披露的問題。2022 年,國資委成立科技創新局及社會責任局,指導推動企業積極踐行ESG理念,主動適應、引領國際規則標準制定,並於5月發佈《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要求探索建立健全 ESG 體系,力爭2023年央企上市公司ESG專項報告披露“全覆蓋”。相關政策的出臺有利於引導國內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敦促其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修課”。截至2023年9月末,央企上市公司ESG相關報告披露率達82.27%,較2018年增長25.02個百分點,披露率創歷史新高。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重點活動,總臺繼《年度ESG行動報告》之後,又陸續發佈瞭《科技創新ESG行動報告》《粵港澳大灣區ESG行動報告》《金融業ESG行動報告》《“一帶一路”ESG行動報告》《年度ESG卓越實踐報告》等不同維度的主題報告,圍繞“3060”雙碳目標、以國傢公園為主體的生態紅線、環保督察等環境議題,扶貧濟困、鄉村振興等社會議題,反腐倡廉、全面從嚴治黨等治理議題等中國企業在ESG領域裡的最佳實踐進行總結宣傳,以榜樣的力量引導中國企業提升ESG建設水平。
ESG信息披露標準需結合國情,構建中國特色ESG評價體系十分必要
中國作為ISSB五方轄區工作組之一,全面參與國際可持續披露準則的制定,為IFRS S1和IFRS S2的出臺貢獻瞭中國智慧。
對於中國而言,積極推動可持續信息披露,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迫切需要,也是主動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體現。
但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責任雲研究院創始院長鐘宏武指出,長期以來國外ESG評級機構對中國上市企業ESG評級系統性偏低,但實際上,中國優秀上市公司ESG發展水平與全球大企業基本相當。
因此,近年來呼籲建立新的評價標準、註入新的理念,加快構建、完善既對標國際,又符合中國國情的ESG評價體系的聲音越來越強烈。去年,時任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黨組成員陳文輝就公開講到,與金融監管標準相比,ESG評價標準對資本流向的導向性更強,對實體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影響力更大,未來一定是大國博弈的重要工具。隻有先建立起中國自己的ESG評價標準,並帶動國內ESG投資取得較大的發展,才能在制定ESG全球標準上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在此背景下,“中國ESG(企業社會責任)發佈”項目以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國內外標準為指引,對標國內外主流ESG評級體系,建立瞭一套權威、客觀、科學、接軌國際、符合國情的ESG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瞭包括3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127個三級指標的通用指標體系。其中,63.78%的指標接軌國際,92.13%的指標與國內相關標準契合。形成瞭基於可持續發展理論、經濟外部性理論和利益相關方理論,構建環境、社會、治理“三位一體”ESG評價模型。
鐘宏武透露,在該指標體系中,在S部分(社會部分)專設瞭一個二級板塊,列瞭10個具體的中國特色的議題,包括鄉村振興、“一帶一路”、創造就業、區域協調建設、新型工業化建設、創新驅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應對公共危機、信息安全、公共服務等內容。
在此標準體系下,《年度ESG行動報告》中顯示,855傢中國優秀上市公司ESG發展水平與全球相當,35%處於領先水平;社會維度下,中國企業積極貢獻鄉村振興和公益慈善,民營企業表現亮眼。鐘宏武強調:“一定要傳播我們的實際情況,要讓國際瞭解、認可我們真實的ESG水平。”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原主席、全國工商聯標準化委員會主任張曉剛也認為,中國制定ESG標準時,既要註重與國際接軌,也要結合中國特色。由於中國ESG起步較晚,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借鑒發達國傢的經驗和教訓。但同時,也要突出中國制度環境背景,在體現ESG價值理念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市場經濟發展進程和社會關切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ESG內容體系,為全球治理提供最好解決方案和智慧的有效路徑。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