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由中國作協主辦,大公網、快手科技協辦的“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論壇”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期間舉行。論壇期間,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吳德祖表示,身處數字時代,海外華文媒體應運用智慧的、自然語言的方式,把世界“翻譯”給中國,將中國“翻譯”給世界,這既是優勢,更是義不容辭、迫在眉睫的責任。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吳德祖

  AI無法替代有溫度的寫作

  “人工智能時代,媒體何為?”吳德祖在主旨演講開場就拋出瞭這一問題,當大量的新聞稿可以由AI完成寫作後,還需要記者嗎?“直到今年杭州亞運會,一位朋友發給我一張圖,那是1932年奧運會,中國代表團隻能派出劉長春一人參賽,《大公報》寫道‘我中華健兒,此次單刀赴會,萬裡關山。此刻國運艱難,願諸君奮勇向前。願來日我等後輩遠離這般苦難。’這段話、這張圖,有無奈、有悲壯,以及深沉的、催人的感動。”

  “這樣的文字,浸潤著愛與痛的情感,AI寫不出。未來,也仍然需要。”他認為,AI可以將媒體人從機械的復制、粘貼、轉化中解放出來,卻無法真正替代一個有血有肉的新聞人。“數字素養的普及,更給我們一種機會,使我們逼近媒體的本質:用思想和有價值的信息,傳遞有溫度的內容,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甚至改變世界的力量。”

  香港具備交叉語料庫優勢

  同時,他也坦言,中國的網民數量,占到全世界的20%,有相當比例的數字信息產出者來自中國。但在國際互聯網上,英文內容仍然占據著壓倒性優勢,超過其他所有語種之和。

  “在香港工作,尤其感受到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之地,在很多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港大、港科大等高校都是全英文授課,中英轉換、繁體字簡體字轉換、普通話粵語切換,隨時隨地同步進行。可以說許多港人本身就是一個高級的交叉語料庫。”

  他表示,作為海外華文媒體,作為處在中外文化交匯前沿的廣大港人,用一種智慧的、自然語言的方式,把世界“翻譯”給中國,將中國“翻譯”給世界,為漢語、中文打牢新世界知識再生產的地基,提供及時、靠譜、優質的內容,既是優勢,更是責任。

  “中國為全世界提供瞭工業品,提供瞭‘中國道路’的可能。建設一個‘包容、普惠、有韌性的數字世界’,我們同樣可以有所作為。”他表示,包容,意味著聲音應該是多樣的;普惠,意味著發聲的權利並不應當隻屬於少數國傢和少數人;有韌性,是因為這樣的事業包括所有參與國傢的政府、企業、科技工作者和每一個普通人。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