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

“我們的核心業務是提供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成立初始戰略就非常明確,要服務於小微企業和普羅大眾,這也是微眾銀行這個名字的來源。”

10月31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大灣區專場上,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眾安銀行聯合舉辦的“灣區數字銀行對話”正式舉行,本次灣區數字銀行對話以“一小時生活圈與數字銀行新治理”為主題。其中,微眾銀行科技創新產品部負責人姚輝亞在現場做瞭《數字銀行新征途:從數字原生到AI原生》的主題分享。

他認為,“我們希望每個數字化金融產品的體驗都能以用戶為中心,不斷提升用戶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新技術和數據要素的持續深化應用,勢必會從數字原生走向AI原生銀行。”

記者瞭解到,作為中國首傢數字銀行,微眾銀行在普惠金融方面頗有貢獻。客群方面,截至2023年上半年,微眾銀行擁有3.7億個人有效客戶,累計觸達小微市場主體超410萬傢;通過構建國內首個基於安全可控技術的全分佈式銀行系統架構,微眾銀行能夠支持海量的客戶規模及高並發的交易量,單日金融交易峰值筆數超8.4億。

姚輝亞介紹稱,微眾銀行是一傢契合小微和大眾需求的多樣化數字銀行,為瞭更好服務普惠金融客群,推出瞭包括“微粒貸”“微業貸”“微眾銀行財富+”等一系列普惠金融產品。

他表示,在產品設計方面,微眾銀行非常註重金融產品的便捷性,將很多復雜的流程智能化、自動化,在保證安全性的同時,最大化提升客戶體驗。“這些產品特性都具有線上化、數字化的特點,使用非常便捷,真正做到7*24小時服務。”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上述產品優勢顯著,但因為其服務小微企業和普羅大眾的特性,單客收入並不高。據姚輝亞介紹,“我們個人消費信貸,70%的貸款單筆利息不超過100元;50%的企業貸款,單筆利息不到1000元。這個收入結構靠原來傳統的金融服務手段是沒法實現商業可持續的。”

那麼,如何在低單客收入的情況下持續穩健發展呢?微眾銀行的做法是利用科技手段去改變成本結構。

姚輝亞解釋道, “除瞭構建基於分佈式架構的核心銀行系統外,我們把AI用到很多業務場景及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多個環節中,替代重復性工作或者靠人工難以勝任的復雜性工作,實現降本增效。”姚輝亞以小微企業貸款產品為例,從客戶營銷、客戶準入、額度申請、額度審批、提款申請、還款及貸後環節,都有AI助力。

例如在客戶營銷環節,他表示,銀行機構需要精準觸客以降低獲客成本,例如投放互聯網廣告時需要實時決策是否投放?投多少錢?這都需要AI輔助決策。

“目前我們單賬戶IT運維成本每年不到2塊錢,是銀行同業的十分之一。我們能服務那麼多客戶,跟這個成本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姚輝亞表示。

此外,姚輝亞對數字原生銀行邁向AI原生銀行的趨勢進行瞭展望。他表示,從產品設計、產品研發、應用架構、基礎設施到組織與人才、風險治理等方面都會發生相應變化,這也是需要機構重點投入的領域。

同時,他強調,“決定一傢機構數字化轉型水平和數字化程度的往往不是技術人員,而是機構高管和業務團隊的數字化素養。他們是不是在工作過程中歡迎各種各樣新技術的應用?是不是願意基於新技術去做各種各樣的試驗、創新與改造?”姚輝亞認為這非常關鍵。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