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觀眾參觀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模型。
核聚變研究已經走過瞭一百多年的歷程,早在上世紀50年代,人類就開始探索可控核聚變的可行性。商業可控核聚變是風口上的高科技賽道,有數十萬億級的潛在市場,業內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百米賽跑。
“根據國信證券8月15日發佈的研報顯示,截至2023年4月,全球僅有44傢聚變企業。”專傢告訴記者,在可控核聚變商業化之路上,各國都從政策和立法等方面為聚變能的到來做瞭準備。英國和美國的核能監管機構,均計劃以遠比現有核電站寬松的法規監管聚變電站,為聚變能的商業開發註入瞭定心丸。
受益於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進展和政策的支持,各路資金紛紛湧入聚變行業,希望推動聚變能更快地商用。其中,美國老牌聚變創業企業TAE融資目前已經超過10億美元,美企Helion Energy更是宣佈將於2028年對外供電。英國和加拿大的聚變能企業也都剛剛獲得數億美元註資。
“作為全球領域的中國代表性企業,星環聚能運行的SUNIST-2球形托卡馬克由清華設計,目前裝置已經成功獲得100千安培等離子體電流,順利達到初期目標。”專傢表示,在全球賽跑中,陜西星環聚能已然占得先機。但要想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中企仍需快馬加鞭,爭取在實現應用化方面飲“頭啖湯”。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