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呂德潤隨遠征軍回國後,被派到天津《大公報》任駐東北特派記者。與他一同派往東北的還有因撰寫《豫災實錄》而聲名鵲起的張高峰。他們有著關心社會、心系百姓的立場,通過其生動的文字,依然可以真切體會到當時的社會動蕩。

  在東北時,杜聿明、廖耀湘等人的司令部,呂德潤可以隨便進出。特別是“軍調小組”到地方去活動,新華社記者不能去,呂德潤作為《大公報》記者可以去。

  張高峰之子張刃曾撰文追憶:“呂伯伯說,那時候,《大公報》的報道是很有影響和分量的,連蔣介石都是寧肯相信《大公報》,不信《中央日報》。越是如此,我們做記者發稿越要慎重,越要堅持客觀報道立場。他說,當時的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曾經下令給我和高峰配備全套美式裝備,我們拒絕瞭。杜問為什麼?我們說,拿人手軟,穿瞭你們的衣服,就不好‘罵’你們瞭。弄得杜哭笑不得。”

  《哈爾濱之行》呈現真實的解放區

  從1945年日本投降後,直到1948年遼沈戰役,在這3年,呂德潤通過傳神激情之筆向讀者傳達瞭許多訊息:東北光復後的民眾欣喜、日本僑民的情況、蘇軍在占領東北時期的所作所為、內戰下的社會生態、戰場的殘酷景象、官員的貪腐無能、民眾所受的壓榨……這些新聞稿件,文字簡潔,細節尤多。

  呂安妮說,1946年1月,美國、國民黨、共產黨成立瞭“三人小組”,就停止國內軍事沖突進行談判,總部設在東北。此時,采訪“三人小組”成瞭父親的主要任務,父親穿梭在三方中間,采訪三方高官,拿到瞭第一手材料,寫瞭多篇電訊、通訊,發表在《大公報》上。

  其中長篇通訊《哈爾濱之行》,客觀反映瞭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報道瞭東北解放區的見聞,在《大公報》上連載三天,這在當時引起瞭很大轟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