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陳夢璇 南沙報道
四十多年前,改革開放的號角剛剛吹響,“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的口號,帶動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到南方闖蕩。彼時,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四十多年後,“北上南下”人群交織,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物流在粵港澳大灣區奔“流”不息,吸引商業嗅覺最靈敏的投資人帶著資金流紛湧而至。在他們看來,這片蓄勢待發的投資創業熱土,很有可能就是下一個世界級“矽谷”。
“深圳的科創、香港的金融、佛山和東莞的制造業等,形成瞭多元互補的產業城市集群”,在10月17日舉辦的2023CNBC全球科技大會上,普華永道中國區域經濟及南區市場主管合夥人張立均表示,非常看好大灣區城市的發展潛力。
“中國矽谷”這一稱號的科技光暈正在為這片以商業與市場聞名的土地塗抹上新的色彩。
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從研發到生產
翻開中國地圖,從北京中關村到上海張江,再到深圳南山,從“中國光谷”武漢東湖到“矽谷天堂”杭州濱江,幾十年來,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以及排名靠前的國傢高科技園區,都不約而同地投入資源,對標美國矽谷打造“中國矽谷”,形成如今多點開花的局面。
在“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下,“斯坦福+矽谷”的創新模式落地演化,並輻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期發佈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GII)“科技集群”排名顯示,“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四年蟬聯全球第二位,中國的北京集群和上海—蘇州集群分列第四和第五。
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13萬億元,約占全國GDP總量的11%。粵港澳大灣區作為GDP“大戶”,擁有紮實雄厚的產業基礎,高校雲集,市場廣闊。
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介紹,得益於大灣區穩健的供應鏈,無人機所需要的90%的零部件制造工藝都能在大灣區裡找到。企業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從研發到生產的整個閉環,和其他地區相比,大灣區的創業成本優勢更顯著。
龔檟欽表示,在企業所需要機械制造、自動化,特別是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方面,大灣區也有更好的儲備。同時,粵港澳區位鄰近,地緣優勢明顯,也方便極飛參團前往香港、澳門參展,在線下大展身手,讓境外客戶直觀體驗效果。
從中關村到大灣區:更關註項目落地
找技術,找人才,找市場,找資金,每個到粵港澳大灣區的人都懷揣憧憬。
在上個月剛剛收官的香港科大百萬獎金(國際)創業大賽廣州賽區,來自清華大學蒙繹澤,憑參賽項目“企業全層級決策管理智能優化平臺”拿下瞭三等獎。
蒙繹澤表示,在做該項目過程中,和香港大學的教授有較多合作,因此對粵港澳大灣區產生向往之情。從中關村到大灣區,蒙繹澤不僅隻是為獎金而來,最終落點在於以賽促融,和大灣區的科研院所、企業、投資機構、當地政府等建立聯系,挖掘潛在的合作機會,為該項目後續落地打下基礎。
今年6月7日12時10分,“力箭一號”火箭在酒泉以“一箭26星”的方式成功發射,將搭載的試驗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
在中科宇航之前,大灣區的航天產業幾乎一片空白。在走過瞭最初級的技術制造業產品研發“1.0”時代,迎來由市場主導的“2.0”時代之際,中科宇航決心落地到廣州南沙,進行火箭的制造和總裝測試。去年6月,公司總部也從北京遷到瞭南沙。
中科宇航董事長兼總裁楊毅強看中的便是粵港澳大灣區臨港近海的地理優勢,以及工業實力雄厚,人才支撐充分,上市融資便捷等能力。
“事實證明,公司遷入大灣區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今年4月,中科宇航完成6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由市管國企廣州產投集團出資5億元領投,加速商業航天產業在大灣區發展。看到中科宇航飲到頭啖湯,時空道宇等商業航天產業鏈上下遊企業也紛至沓來。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喬為國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從現有的發展來看,北上廣深不一定要成為競爭者的關系,因為無論從全球市場還是中國單體市場來看,容量都足夠大,不同地區完全可以各有側重。
“北上廣深的合作,可以理解為差異化的協同關系。”灼識咨詢創始合夥人侯緒超受訪表示。不同區域產業集群上的相似性帶來瞭良性競爭和產業協同的機會,例如上海的特斯拉超級工廠,與廣深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相互之間既有競爭,也有促進;又如醫療賽道,中關村、上海張江,深圳、廣州各自都有優勢領域,因此不同區域反而可以在上下遊配套中,就市場的具體需求展開研發生產合作,最終惠及患者。
劍指世界級矽谷還需強化要素跨境流通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試點,在地理位置、經濟基礎、金融開放等方面均擁有較明顯的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它所具備的創新精神、敢為人先的基因以及市場化的體系本身就是中國南部最強大的。”在張立鈞看來,粵港澳大灣區不同於京津冀、長三角的最大優勢,就在於其城市群中還有與港澳融合的部分。
“大灣區有相對開放的政策和有利於互惠互通的金融工具,能夠促進跨境貿易和資本流通,幫助外國投資者進入國內市場提供更多便利;這裡還建立瞭非常豐富的國際合作關系和政府倡議,能夠讓外商投資者更好地在本地尋找合作夥伴,共同拓展當地的商業和投資機會。”鄭濬表示。
基於上述優勢,受訪專傢和機構均認為,提高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需要深化港澳與內地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
目前,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基礎設施硬聯通已到位,而在專業資質互認、跨境數據流通、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市場雙向開放的軟聯通機制上,張立鈞認為還有不足,“大灣區要充分利用好‘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因而要比京津冀、長三角更敢於在制度、體制上去創新。如何用好南沙、橫琴、前海和河套四大平臺已有的制度突破,促進新的資產、新的要素的流通,推動從軟聯通到心聯通的實現,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
侯緒超也表示,“9+2”城市群組合最需要克服的就是粵港澳三地在軟聯通機制上的障礙,“從這個角度看,北京、上海更容易集中力量辦大事,粵港澳大灣區雖然正在推進,但是要協調、要統一、要規劃還需要時間成本,可能會錯過時機。”
鄭濬補充道,“怎樣讓大灣區真正成為一個‘區’,讓香港地區、澳門地區和廣東省的城市能夠真的融為一體,把大灣區集合的力量發揮出來,我覺得這才是真正吸引外商投資進入到大灣區實現蓬勃發展的有效路徑。”
“讓博士生去創業 讓有技術的人去開公司”
綜觀矽谷的發展歷程,中小企業“狂飆”和技術人員“當傢做主”的時期,也是其發展最具有競爭力和活力的時期,擁有技術背景的企業傢群體的活躍,是矽谷持續發展最為關鍵的動力。
“推動成果轉化有兩條路徑,一條是產學研結合,另一條更有效的是讓有技術的人去開公司。”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表示,產學研創新創業最理想的狀態是讓年輕的博士打頭陣,建立初創公司,面向市場迭代產品,而老師則在後方提供技術支撐,研究院負責提供經費、場地、設備、創業指導,幫助初創團隊起步。基於這套模式,從港科大已走出多傢瞭不起的公司。
中關村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宋潔塵也提到,當前中國既缺少能夠科研和成果轉化兩手抓的科學傢,也缺乏既懂技術又懂市場、還懂投資的復合型經理人。
在這一點上,宋潔塵認為,廣州南沙已經落地瞭港科大(廣州)和多個科研院所,在以高標準建設南沙科學城共同打造大灣區綜合性國傢科學中心的過程中,可以借鑒中關村在抓創新錨機構、關鍵環節和創新關鍵人三方面的經驗,探索突破,構建起科學傢敢幹、企業敢闖、資本願投的創新活力生態。
【圖片】卓皙雯 陳夢璇
【設計】鄭嘉琪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