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歐雪 廣州報道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傢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也是武漢最重要的投資來源地、產業協作地。”武漢市副市長汪元程稱。

11月16日, 由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武漢·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制造專場招商推介會在廣州圓滿落幕。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在現場獲悉,此次活動由武漢市人民政府駐廣州辦事處、武漢市商務局 (招商辦)、武漢市經信局聯合承辦,廣東省智能裝備制造協會協辦。億航智能、醇氫新能源、中科威蒂等47位企業代表參會。

值得註意的是,在推介會上,武漢市就新能源、儲能等智能制造領域現場簽約瞭10個合作項目,總投資額165億元。

武漢簽約總投資額達165億元

2022年,武漢地區生產總值達1.89萬億元,在國內城市排名第8位。在今年,武漢正全力以赴向“2萬億俱樂部“發起沖鋒。

從產業來看,武漢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擁有41個工業門類中的36個。

其中,武漢擁有存儲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商業航天等四大國傢級產業基地;擁有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生物醫藥等四大國傢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正在打造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

近年來,隨著制造業轉型升級為智能裝備產業帶來重大機遇,武漢市委、市政府將智能制造裝備納入瞭武漢全市高端裝備突破性發展重點方向。

目前,記者瞭解發現,武漢市已形成從技術研發、設計制造、應用推廣到售後服務的完整產業鏈,其中智能產品應用廣泛,涵蓋機器人、數控設備、光電子設備、物聯網等多個領域。

在此基礎上,不少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對武漢智能裝備產業倍感興趣。深圳貝騰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冷奇兵告訴記者,武漢作為華中地區的中心城市,區位優勢突出,目前許多大型企業已在武漢開設分公司,將推動智能裝備產業進行技術變革。

中科潤谷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新達也向記者表示,武漢智能裝備產業類型符合未來發展趨勢,在進一步推動內循環背景下,企業發展需求及前景巨大。

推介會上,武漢市就新能源、儲能等智能制造領域現場簽約瞭10個合作項目,總投資額165億元。

汪元程在會上進一步透露,未來,武漢將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鬥等五大產業。

接下來,武漢將聚焦智能制造裝備重大項目,實施“武漢英才”計劃,引進國際人才,引導金融機構優先支持技術水平高的項目,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推動智能制造應用延伸。

武漢與粵港澳大灣區“牽手”共贏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來說,廣東省智能裝備制造協會秘書長向記者介紹,在優勢的傳統制造業支撐下,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引領著高端裝備的高質量發展。

“裝備產業的發展核心有三點:核心零部件、新材料和工控系統。這三點是粵港澳大灣區裝備業發展的基礎,其中核心零部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突破重點。”苗強表示。

而對於武漢來說,苗強認為,武漢在校大學生147萬人為智能裝備產業帶來瞭巨大的人才優勢,個別領域如汽車產業更是在全國排名前列。

在此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與武漢“牽手”可實現互利共贏。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擁有科創、經貿、資本運營、現代管理等多重優勢,另一方面,武漢交通區位、科教人才、產業基礎突出,互相優勢交融疊加、互利互補。

以吸納優秀人才來看,武漢正成為眾多粵港澳大灣區企業的“研發腹地”。“目前很多粵港澳大灣區企業都在武漢設置瞭科研部門,便於吸收更多優秀人才和降低人才成本。”苗強稱。

以氫能領域舉例,李新達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氫能與可再生能源結合方面發展較早,有豐富的產業經驗。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與武漢協作中,可以將“雙碳”目標與產業裝備制造結合,這樣武漢的產業後發優勢和發展動力將會更為明顯。

此外,李新達還強調,他認為能源革命將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點,建議武漢做好新型電力系統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和佈局,完善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鏈等。

冷奇兵也建議,隨著制造業轉型對智能裝備的需求越來越大,希望武漢更為重視數字化建設,與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加強交流與討論。

“所有龍頭企業在全國中部的佈局,武漢是首選,是繞不開的城市之一。”苗強稱。

因此,苗強進一步建議,希望武漢在科技創新上繼續加強,特別是基礎學科的加強。“一切制造業的發展創新歸根結底是新材料的創新,基礎學科是最需要長期打基礎的,武漢具備這個發展的條件。”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