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0月13日,參觀者在圓明園石柱回歸展上觀看展出的7件圓明園流失石柱文物。\新華社
中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再添新成果。在13日於圓明園舉行的“最美的重逢——圓明園石柱回歸展暨2023北京公眾考古季開幕式活動”上,國傢文物局正式將7根流失海外百馀年,近期由挪威運返的圓明園石柱劃撥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7根石柱成為繼圓明園馬首銅像後,又一批回歸原屬地的圓明園流失海外重要文物。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傢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7根圓明園石柱回歸原屬地是政府、高校、社會力量助力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傢的最新案例。同時,圓明園正覺寺正式成為圓明園博物館,這批石柱文物首次在此同觀眾見面,並將長期展出,力求讓觀眾瞭解圓明園石柱重回故裡的歷程。\大公報記者 江鑫嫻
今次回歸的7根圓明園石柱原為圓明園西洋樓的石構件,在1860年圓明園英法聯軍劫掠後,被當時在中國定居的挪威人蒙特購得,後為挪威卑爾根科德博物館收藏。7根石柱總質量超2.6噸,均為漢白玉材質,立面有雕花造型,品相較好。石柱正面紋飾以西洋雕花為主,圭角卷雲紋、開窗的海棠線雕刻方式等亦與中國古建望柱、欄板相同,中西合璧。
石柱 “歸傢路”走瞭十年
2013年8月,北京中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黃怒波應邀參觀科德博物館,發現展出的圓明園石柱。經過多次溝通,中坤集團、北京大學及科德博物館簽署三方合作協議,約定將7根石柱運回中國。十年間,國傢文物局始終協調各方,鋪就石柱回歸之路。2023年6月20日,7根總重超過2.6噸的石柱安全運抵北京,於圓明園完成文物點交入庫。
經過實物鑒定,專傢一致認為,7件文物的質地、紋飾均可與現存圓明園西洋樓遺存的文物對照。該組文物保存較完整,略有風化痕跡,據工藝、紋飾和材質情況,可定為真品。該組文物原存於科德博物館,舊藏中有大批民國時期文物。原持有者於民國時期曾長期在中國工作,該組文物應為其在此時期獲得並流出中國。
落戶圓明園博物館 長期展出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傢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7根圓明園石柱回歸原屬地是中國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返還工作的最新成果和又一重要進展,也是政府、高校、社會力量助力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傢的最新案例。
如今,圓明園正覺寺全域經升級改造,正式成為圓明園博物館。為更好回顧圓明園石柱顛沛流離,遠離故土的歷史,講述圓明園石柱艱難曲折、重回故裡的歷程,圓明園石柱回歸展在圓明園博物館開展,並將於10月14日起向公眾長期展出。黃怒波表示,回歸文物向人們展示回傢之路,不僅是中外交流的印記,是民族強大的體現,更是偉大新時代的生動印證。日後願與各方共同努力,促成更多國寶回傢。
挪威科德博物館館長培特.斯奈爾表示,石柱作為圓明園的一部分,見證瞭中西文化的早期接觸,印證瞭18世紀中國與歐洲的交流。科德博物館願繼續與中方合作,促進兩國人民之間的對話交流。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